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郭社荣:体制改革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访全国人大代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
//www.workercn.cn2014-03-05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全国人大代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郭社荣

  本报记者 张显峰

  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位于陕西省的我国唯一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十几年来,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其示范带动下,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扎根田间地头,现代农业渐成规模,被外界誉为我国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农发展的“试验田”。

  全国两会期间,本报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

  记者:一直以来,杨凌示范区被当作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典范,杨凌的模式、经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被视作样板。作为当家人,您怎么评价杨凌?

  郭社荣: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杨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国务院2010年《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指出“杨凌要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示范区成立1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各共建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牢记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按照“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总体格局,坚持政府积极推动,大学科技依托,多方共同参与,多种模式推广,服务旱区农业,在构建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科教、产学研密切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示范区已经在18个省区140个市县布局建立了198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4709万亩,总效益达到133亿元,年培训农民3.5万人次,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2万人次。推广国内外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转化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干旱半干旱地区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记者:十几年的时间,取得了这么令人瞩目的效益,很多人好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可否介绍一下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主要做法?

  郭社荣:我们在总结示范推广工作时归纳了七句话:不断完善大学科技推广模式,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推广,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积极拓展媒体推广范围,加快提升展会推广水平,切实增强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示范能力。从这七句话可以看出,我们是在不遗余力地抓示范推广工作,因为这是杨凌的使命所在。

  记者:大学往往给人一种阳春白雪的感觉,它怎么和农民打成一片?

  郭社荣: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先后在有关省区,建立了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37个专家大院和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这些试验站(基地)集教学、科研、推广功能“三位一体”,形成了“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800多名专家常年依托试验示范基地,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多项,培养了一大批农技骨干和新型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事实证明,只要政策对头,支点准确,农业科技成果落地没有想象那么难。

  记者:您也谈到企业推广,这方面的效益明显吗?

  郭社荣: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实施以涉农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推广模式,布局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了产业扩张与技术扩散同步推进。全区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36家,先后在埃及、斐济和国内的5个省区建成科技示范推广基地52个,2012年示范推广面积1810万亩,推广效益达到30.1亿元,涉农企业已经成为示范区开展示范推广的重要力量。

  记者:杨凌作为国家示范区,所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可能还要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的“播火者”。

  郭社荣:没错。这方面工作也是我们的一个重点。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试点工作办公室,面向旱区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我们出台了《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以及杨凌示范区技术创业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建立了创业服务、企业孵化、金融支撑的技术创业工作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等创办、领办涉农企业,促进了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聚集。全区认定个人科技特派员1013名,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35家,命名科技特派员创业(实训)基地23个,创建科技特派员创业链4条。招引技术创业团队211个,这些创业团队已成为示范区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新亮点,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生力军。

  2004年以来,我们还按照“整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立足杨凌,面向西部旱区,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已经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合作社负责人和职业农民,累计超过23万人次。探索建立了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北方12个省(区)5个地市104个县的6000多人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其中杨凌本地有490多名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永久牌”土专家、科技二传手。

  记者:你们有个提法叫“现代农业看杨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杨凌有哪些举措?

  郭社荣:从2008年开始,我们以“现代农业看杨凌”为目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科技支撑、高质量建设、高效益展示”的思路,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照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布局建设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八个园区,先后引进了今日花卉、华大基因、剑南春种业以及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果树苗木繁育中心、宁夏林研所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园区,集聚展示新品种、新技术7000多个。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示范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创新生产关系上积累了新经验,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组建37家“土地银行”,土地流转率达到46%,2012年农业单位土地产出达到9742元/亩,较2007年翻了一番。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农业担保平台,组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等试点;“银保富”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面逐年扩大。组建了3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全面推开,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2013年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12435元,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记者:现在回头看,您认为杨凌的成功得益于哪些条件?

  郭社荣: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共建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农业示范推广工作的坚强后盾。二是科教体制改革,这是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有力支撑。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体制改革增强了两所大学的科教实力,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力。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33项;每年通过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30个左右,培育出了6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国内外领先。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为示范推广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各方协作,这是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深入推进示范推广工作,在示范区内部管委会与两所大学联合成立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示范推广工作;建立了示范区与两所大学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形成了“区校一体”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机制。在对外推广方面,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协调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示范区先后与北京农科城、宁夏科技厅、青海科技厅,中科院电子所,山东滨州、河南商丘、青海海西州、西藏林芝、甘肃天水、甘肃金昌、广西百色、新疆伊犁,陕西各有关地市建立了农业科技与产业协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是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力量之源。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共建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及有关厅局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示范推广工作;杨凌示范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效应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持学校科技园发展的优惠政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和激励政策,等等。这些引导政策和资金支持,极大地调动了科教人员、产业链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同推动示范推广工作的强大合力。

  记者:您对杨凌的未来有何预期?

  郭社荣:我们希望,到2020年,“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基地建设的布局不断优化,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覆盖区域逐步扩大,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信息化社会化农业科技创业推广体系基本建立。按照陕西省委赵正永书记要求的那样,“努力成为先进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现代农业实用科技的传播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领先者、高效生产模式和高质量农民生活方式的创造者,真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试验田’”,力争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