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创新驱动福建产业转型升级
伍长南//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驱动是继资源驱动、资本驱动之后,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福建加快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有效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省企业正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创新驱动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因此,以创新驱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

  创新驱动:科技重大专项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强高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专项问题研究,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环保等领域启动实施了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凝练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引领高新产业持续发展。面对新一轮产业竞争态势,我省必须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21%,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推动高新产业园区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高新园区发展。2012年,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高新区、莆田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16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8.2%;实现增加值754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7.7%,分别比2011年提高4.3、4.8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重点与特色产业,构建了技术研发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等四大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设立“技术创新工程奖”,启动建设一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在自主创新中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目前我省离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加之我省自然资源匮乏,要素投入、环境保护等成本提高,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正逐步衰减,迫切需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应遵循以下路径,即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围绕我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提升产业和行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优化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福建制造向福建创造转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我省农业产业已有的3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基地和孵化器的作用,完善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扩大闽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增强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农业创新支撑能力。围绕我省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等9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从完善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问题入手,强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围绕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大“富民强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力度,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村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富民示范工程的成效。完善农业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业“五新”入户、“五新”示范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等项目,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农村新型农民带头人、农村经营型人才和技能服务型人才。

  二是提高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区域科技重大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引领主导产业跨越发展。突出先进制造业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推动企业集聚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形成一批百亿元企业和若干千亿元产业集群。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服、制鞋、食品、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战略、“两化融合”、集聚发展、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为重点,通过2至3年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创新培育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抓手,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产业,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规模,逐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三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落实财税、投资、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推进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原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技术二次开发。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环节为重点,组织和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主要行业,整合相关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支持重大成果产业化,推动形成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加快提升工业领域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建设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领域知识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复合型中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强化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快建设以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城市为主轴,向龙岩、三明、南平等山区腹地辐射的海峡西岸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引导高新区转型升级,发挥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省级高新区整合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研发服务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快莆田液晶显示、三明大型机械装备、南安光电信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福州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以及泉州微波通信、德化陶瓷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创新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微波通信、平板显示、环保设备、纺织装备、电机电器等一批创新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整合产业集群的创新链,协作研发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