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金融改革期待“鲶鱼”
新闻观察员 杨亮//www.workercn.cn2014-04-0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CFP

  千呼万唤之后,民营银行终于要在今年批量诞生。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目前已确定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将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展开试点。

  此前,民间资本参与发起和参股银行的情况并不鲜见。据银监会统计,目前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0%的中小银行已有一百多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占比超过90%。然而,银行业被认为是获取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业,民间资本即使投入也难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银行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转变。

  一直以来,国有资本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在大中型银行控制权方面,民间资本在整个银行业中仅占10%左右。尽管民间资本规模庞大,但始终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逐步成熟,金融领域垄断之弊,趋向更加明显:一方面,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另一方面,目前大量的资金投放并没有换来经济的健康发展,资金周转效率低下。

  “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央政策的用意是力图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民营资本迎来了春天。

  目前,民营银行虽仅试点5家,但纯民资发起设立银行本身,意义重大。此次民间资本以独立身份进入银行业,并提出建立“让资本说话”“让资本决策”的机制,可以想见,未来民间资本从设立之初就能“说了算”。民营银行的设立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打开了一扇门,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但是,办好银行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如何发挥出民营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是民营银行首批试点的重要课题。此次,民营银行试点强调要差异化定位,这既是允许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也是民营银行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不二选择。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至今,已经不缺银行,更不缺大银行,关键是缺乏服务社区、小微和弱势群体的“门当户对”的小银行,缺乏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尽管中央一再呼吁、强调,但大量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仍然严重不足,其满足度只有20%左右。这群很多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不愿做的“客户”,正是民营银行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竞争发力的“蓝海”。

  控制风险是银行的生命,没有经验的民间资本办银行,防风险更为重要。从不同国家的民营银行发展的教训来看,值得一提的案例是俄罗斯在民营金融方面采用的“休克疗法”。俄罗斯在1991年全面开放了金融业,使得民营银行的数量达到了两万多家,后来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

  由此来看,当我们考虑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时候,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绝不能放松对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也不能出现“一股独大”的状况,必须有合理的股权结构,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跟进。

  此次设立民营银行提出,谁出资兴办银行,就由谁受益,也相应承担风险,要求银行具备承担风险的实力,落实风险承担责任、完善风险管控机制、立下“生前遗嘱”,从生到灭,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制保证银行的风险不能外溢。

  可以预计,由于新设数量有限、利率市场化改革依然在进行,短期内民营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难、促进银行业竞争等方面,不会有根本的改变。但是,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民营银行外部环境和配套制度改善,以及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其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扩大。

  需要强调的是,银行乃一国金融之重器,民营银行改革不能搞成“运动式”,要严防试错带来的整体冲击,不能“一哄而上”。其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多少机构,而是以此来达到“鲶鱼效应”,促进银行业竞争效率的提升,引导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因此,必须通过试点累积经验,然后稳步审慎推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成熟一家试点一家”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期待民营银行这条“鲶鱼”,为我国银行业改革注入更多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