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春运60年:三代人的回家路
//www.workercn.cn2014-02-24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日报讯 图为:武昌火车站月台上,刚下车的乘客。(本报视界网 徐衍 摄)

  春运已经进入“高铁时代”。(记者 杨平 摄)

  春运期间的武昌火车站候车大厅。这中间,曾经有你有我。 (记者 柯皓 摄)

  1992年,列车上还没有空调。 (本报资料图片)

  图为:挑着行囊,片刻驻足。是出发,还是归来?

  (本报视界网吴宏亮摄于宜昌东站)

  图为:1954年冬天,大型火车渡轮行驶在武汉江面。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前,它是连接京汉、粤汉两条铁路的活动桥梁。(本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2014年春运今天结束。

  40天的春运,一头连着家乡的年味,一头连着异乡的打拼。每年此时,大江南北,随处都是迁徙的人群,总人次相当于全世界约1/3的人口数。

  春运,因而被称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

  回望历史。1951年,我国成立“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1953年,“春节客运”的字眼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同年9月,铁道部第一次明确春运期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但从有全路性统计数字可查的角度看,专家们一致认同,铁路春运是从1954年开始的。这一年,全国春运客流为73万人次,我省也首次在汉口地区成立了春节运输办公室。

  时至今日,春运已有整整60年。

  这60年来,无数中国人为梦想离开家,又因思念回家团聚。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春运的故事徐徐展开,记录下新中国发展的历程。

  上世纪50-70年代

  春运是走亲戚,箩筐紧挨箩筐

  1954年,中国春运元年,21岁的胡伟民往返于郑州到武汉的火车上。

  那时,他是郑州国棉三厂的技工,每年春节才能回到汉正街的家。“火车票贵,我记得当时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一张火车票就得十六七块钱,坐火车可是个奢侈的事啊。还慢得很,回家一次得一天半加一夜。那时候没有什么春运的概念,人也不算多。”

  对于青工胡伟民,能坐软卧,和找个漂亮姑娘,并列为当时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他必须达到技工17级才行。“那时候,坐软卧是需要级别的,而且还得有批条。”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的工业城市黄石需要大量人才。已经娶妻生子的胡伟民,迫不及待地要求调到黄石,虽然这对“坐软卧”这个目标有影响,但只要离家更近些就好。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