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www.workercn.cn2014-07-03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现代化进程两次被打断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近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三次。最早一次是晚清时期,觉醒的官吏和知识分子致力于中国走向现代的尝试,当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李鸿章,经过从1860年到1890年30年的“洋务运动”,在现代实业和现代设施方面,有所进展,特别建立起一支比较现代化的北洋舰队。这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但是非常遗憾,这次现代化努力,由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日本人打断了。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是1927年到1937年这10年间,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努力,取得很可观的成绩,在世界上颇有影响。但这次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一次被打断。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创造的实绩,为全世界所瞩目,直到不久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果大家不仅看到了,而且感受到了。但我仍然要说,这次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还是人在旅途。这次现代化的进程是不是还会被打断?至少值得思考。今年是甲午战争的双甲子,过去120周年了。历史有时候会有一些宿命,但左右历史进程的还是人。人如何左右历史的进程,人自己是不知道的,常常是出于偶然。人要避免被不可知的偶然所左右,人本身就需要有避免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大智慧。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

  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传统文化可以看得到,包括各种典籍以及地下地上的物质历史留存,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文化传统你能看得到吗?那是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规则、理念、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是看不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延续,但每一个人又不可避免地命定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这种状况在西方和中东的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其突出表现是儒家思想对于佛道两家的包容。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多元性。儒释道三家思想不同而又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对社会的精神出路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既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所以那样大,一个原因是它和家庭伦理完全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跟社会的基本结构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用契约的纽带把社会连接起来。所谓“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有两“纲”伸展到家庭。此可见家庭在传统社会的重要,同时说明儒家思想在家庭和社会结构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特点,除了包容性、多元性,还有它自身的连续性。世界上的古老文明,能够自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不多见。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张力不同于其他文化。学术界有个常提到的概念叫“多元一体”。刚才我讲了多元,“一体”是什么?“一体”就是中华民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的人数最多,但还有很多其他的民族,少数民族有50多个,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所以讲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这个“体”,就是中华民族。陈寅恪先生讲过,如果要吸收外来文化,也必须不忘记中国本来民族的地位。陈先生讲的“本来民族的地位”,就是中华民族的“体”。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概念叫“文明体国家”,这个概念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先生经常讲。世界上的国家很多,但是能够称得上“文明体”的很少,而中国则是一个典型的文明体国家,因为中国的文化有单独发生的历史,自成源流,有与其他民族不相同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单独的,自己发生流变的文化形态,因此是一个文明体国家,这个体就是中华民族。

  信仰问题很少有人

  能够回答

  作为一个文明体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理念在今天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都有哪些意义?

  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我们也经历了近代的积贫积弱和对外交往当中的屈辱,所以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我们国家比过去强大了一些,世界影响力增大了,国民享受到了实惠,大家都感到一种荣耀。但是,我们似乎应该有更多的尊严和荣誉,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我们已经做的和应该做的,中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精神追求上和道德建构上,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建构。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信仰是什么?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而且信仰宗教的人在人众中总归是少数。如果问中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信仰什么?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其实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文化的精神价值层面来追寻这个问题。

  礼义廉耻应成为社会共认的价值

  我近年反复研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没有一些恒定的、稳定的,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几千年以来,一些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不仅是永恒的,而且具有普遍意义。这些个价值理念跟西方的价值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可以互相阐述和交流。

  比如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孔子讲的“民不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讲“朋友有信”。我们在《论语》里面,在《孟子》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诚信的阐述,而且把诚信置于很高的位置。另外,在《中庸》和《大学》里面,讲诚信更为集中。

  中国文化里面对于诚信的论述非常之多,认为内里有诚,外面才能有信。所以《易经》讲,一个人道德的进步,忠信是起点。所以诚信是具有永恒性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理念,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讲诚信。人们常说“无商不奸”,其实这是一面之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历来有儒商的传统,一些真正的大企业家、大格局的经营者,都是靠诚信立身立业,没有诚信最后他站不住脚。

  敬,尊敬的敬,《论语》、《孟子》以及“六经”里经常出现的概念。当然包括有对他人的尊敬,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但这个概念的主体内涵,指的是一个人,一个单独的个体的“自性”,是人性深处的东西,体现了人的自尊、自重,是人的“自性的庄严”。中国文化当中,很多重要的理念,它的精神内核都是敬。

  孝,要单独讲孝,会遇到很多矛盾。孔子、孟子以及《孝经》里面讲的孝,如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还有“父母在,不远游”,这些“孝”,在今天不可能做到。孔子一次讲,有人把“能养”视作“孝”,可是动物之间也能“养”,区别在于人的孝有“敬”存在。所以我们把孝顺父母,称作孝敬。可见“敬”是孝的精神内核。还有各种礼仪,其中的精神价值也是“敬”。所谓“无敬不成礼”。敬这个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讲的匹夫不可夺志,这个“志”是什么?以往很容易把“志”解释成理想、抱负、愿望、期待,其实不是。那么“志”是什么?志就是不可“夺”的尊严,不可失去的“自性的庄严”,也就是敬。这个解释我得自于20世纪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精神的内在精神,就是一个人的“自性的庄严”,也就是“敬”。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的传统,这种精神同样是“自性的庄严”。并不是说有文化的人、读书人应该做到,没有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同样也可以拥有这种不可“夺”、不可易的神圣的“自性的庄严”。这种“自性的庄严”其实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

  还有一个概念“廉耻”。《中庸》里面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它用“近乎”,而不用“就是”。知、仁、勇三德对于一个人的修为非常重要,《中庸》里面讲,知道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要讲社会共认的价值,礼义廉耻应该是全社会共认的价值。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个“恕”。什么是恕?孔子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价值理念能看出中华民族的高怀雅致和异量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评价非常高,认为是人类的道德金律。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还非常重视“和”与“同”。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原则。不同,也可以共住一个地球。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是差异大,还是相同之处大,我个人认为是相同的地方多,差异的地方小,所以不同的文化可以交流沟通。

  中国文化主张对话,这个思想在宋代哲学家张载那里得到了印证。张载的哲学是“仇必和而解”。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而是可以经过对话,甚至辩论,最后达到和解。大家想想,如果用这个观点看待今天的世界,不是有很多问题可以解决乃至化解吗?当然,这不是一方面的事,而是彼此双方、多方需要沟通和对话。

  21世纪已经过去10多年了,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会更好吗?如果人类想避免深重的危机,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思想,一些带有永恒性的价值理念,包括“恕道”的思想,包括“和”的哲学,是可以帮助人类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况,从而寻找解决之道。战争是不智的表现,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当然欺负上来了,打上门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残暴的势力。但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有话好好说,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如同费孝通先生晚年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康德有一句话,说“道德理性有永恒价值”。我讲的诚信,讲的“敬”的自性庄严,讲的知耻、廉耻、羞恶之心,以及关于“和”的观念等,在今天完全没有过时,当此社会价值流失和缺失的情况之下,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充,完全可以成为当代文化价值建构的重要资源。

  (本文为作者于2014年5月14日在深圳凤凰书院的演讲)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