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同异哲学:古代治理艺术的重要思想来源
谢阳举//www.workercn.cn2014-07-14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世界观转变而来的月令政治纲领,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支配着中国的大政国策,《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就是见证。

  图为清代浙江书局所刻《淮南子》。

  古代中国没有出现类似城邦民主治理的制度,但是中国古人的同异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适宜的社会政治生态。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关心的是:怎样认识同异关系,并运用相关认识处理君臣关系、官民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他们较早认识到好同恶异、党同伐异的危害性。他们的态度和实践成就了中国文化中的宽容精神。

  古人将多样性存在的意义用到社会治理上,铸就了包容开放的治道文化

  中国古人通过对天地、方位、四时、昼夜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很早就认识到世界万物多样性统一的面目,认识到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且将其用到社会治理上,铸就了中国古代包容和开放的治道及文化。距今三千多年前出现的《周易》,表达了阴阳差异交互演化的世界观。《尚书》中有《洪范》篇,据传记录了周武王访问箕子时咨询所得的治国纲领,其中谈到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初步总结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五元素模式,后人结合阴阳,从中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世界观。这套世界观转变为月令政治纲领,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支配着中国的大政国策,《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就是见证。

  晏子借同异关系原理晓谕治理艺术

  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特点是:观念产生的过程,往往没有受到太多科学的媒介作用,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也能产生高明的哲学。《国语·郑语》载,郑桓公问史伯(太史伯阳父),周王朝会衰败下去吗?史伯预测,必定会衰败下去,因为周幽王亲小人而远贤臣,“去和而取同”,即排斥不同意见和言论。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史伯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表达了“和实生物”的原则,指出了政治生活中扼杀不同意见、偏听偏信、一意孤行的幼稚性、狭隘性和危害性。

  还有一例,是晏子和齐景公论“和同”关系。一次,齐景公结束打猎,在半道上休息,其宠臣梁丘据立即驱车,风尘仆仆地赶到。齐景公欣慰地说:还是梁丘据与我“和”啊!不料旁边的晏子马上说:那不叫“和”,而是“同”。齐侯便问:“和与同异乎”?晏子说:“和”就像做可口的海鲜汤,是指用水、火、醋、酱、盐、梅等烹调鱼肉,控制火候和浓淡,达到最佳状态。与“同”不一样,“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差异的协调互补,是排斥“同”的。晏子从口、耳可感的美味引申出多元和谐思想,并借同异关系原理晓谕治理艺术。晏子在历史上以忠诚谏诤而著名,今存《晏子春秋》全书,基本上都是记载他对君主的谏诤言行的。

  “故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可以相治”

  中国古代最值得重视的成就,是将同异辨析用到政治上,提倡政治上多样和谐的原则,对此,《淮南子·说山训》总结说:“故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可以相治”。

  古代思想家对“和同”问题有丰富深刻的论述。老子反对干涉自然,主张圣王因任人民和事物的自然本性,实现深度和谐的社会。关于社会多样性状况,老子提出“玄同”主张,其意思是秉持平等包容的态度,让人民自化、自正。孔子倡导“和而不同”,用和、同二者区分君子和小人,对唯唯诺诺、阿谀屈从的奴仆式的人提出了警戒。

  庄子认为,世界运化,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以至于无穷,世界因此是多元的。人类的见解和认识领域也是这样,因此他反对任何主观偏见,反对千篇一律,主张以道的视角观察和评论一切,终止无谓的争执,将万事万物的差异和各种不同见解都付诸自然和天道去评判。正是因为这样,章太炎先生曾说“经国莫如齐物论” 。

  后期墨家规定了四种同、四种异,提出了“同异交得”的思想。《易大传·系辞》和《史记》坚信:天下一致百虑,殊途同归。郭象注《庄子》提出了“各美其美”的价值观,费孝通先生表达其著名的文化自觉理论时就引用了郭象的话。

  如今我们生活在高技术、高思维、高速度的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世界动荡不定,周围不断变化,人们的心智、情感和精神性生活也是光怪陆离,世界每天都处在生成、变异、创造之中,我们的思维模式需要跟上时代的洪流与特点,如果我们仍然希冀停留在固定和僵化的过去,以不变应万变,害怕多样性和变革,那么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作者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