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直面自然 画说中国
——“画说中国——沉浮法国画展暨十年画中国回顾展”研讨会综述
//www.workercn.cn2014-08-05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杨晓华

  对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所属的中国美术院而言,今年有两件大事让大家群情振奋。一是,担当中法文化交流的使命,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为集团在法国承办“画说中国——沉浮画展”。这一展览从6月14日到18日,在法国尼斯地中海宫展出,受到当地民众和艺术家的热烈欢迎。二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常务副院长沉浮自2004年开始策划组织并身体力行的“中国画·画中国”大型艺术活动,已届十年。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为此近日在中国美术院美术馆组织了“画说中国——沉浮法国画展暨十年画中国回顾展”,以回馈社会各界,这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美术领域推介优秀艺术品、艺术家,倡扬文化自信的又一重要举措。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法国戴高乐将军嫡孙雷米·戴高乐(Remi de Gaulle),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杨胜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陈建祖,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市场》杂志社社长代柳梅等参观了画展。在开展之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还针对沉浮在法国的画展和“中国画·画中国”活动开办10年,邀请知名美术理论家、艺评家、艺术家举办了研讨会,以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为祖国山河立新传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画家最多的名牌文化工程,“中国画·画中国”的初衷是要在30年内画遍神州大地,用中国画笔讲中国故事。这一活动先后在江苏、香港、新疆、四川、山西等地举办,参与活动的画家近300人,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各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画院院长等国家一级美术师,共创作出书画精品600余幅。艺术成就上硕果累累,所到之处反响热烈,被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先生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创举”。

  参加研讨会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原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受邀担任了学术研讨会的学术主持。他从10年以来中国美术界普遍状况的改善出发,阐述了“中国画·画中国”的学术意义。10年前,中国美术界的创作基本上是发生在画室里,油画、国画都一样,但是这两年到大自然中作画蔚然兴起,这是值得鼓舞的事情。所以,“中国画·画中国”不单单是题材意义上的改变,而是通过呼唤当代美术从画室走进大自然进行感受和创作,对中国美术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影响。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现任主编尚辉,对“中国画·画中国”的学术价值做了更具体的阐述。若干年前,关于中国画的发展,美术界曾有一场争论,以吴冠中为代表提出了笔墨为零的说法,其意在于通过对中国画重笔墨传统的突破,为中国画的发展寻找新路。但是另外一方以张仃为代表,主张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以正本清源为学术导向,提出“笔墨不随时代”这样的命题。而“中国画·画中国”这样的命题,正是在这样氛围中,呼吁中国画家通过走出画室,接触现实,描绘生活,来为传统中国画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空气,这实际上是在另外一种路径上对中国画发展的开拓,功不可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认为“中国画·画中国”作为一个系统的、宏伟的艺术工程,体现了艺术要从现实中来,通过写生反映现实的方法论追求,这就为保持艺术创作的活力,使艺术始终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提供了可能。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醉肯定了“中国画·画中国”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价值。他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代中国很需要了解世界,但是当代世界也很需要了解中国,某种意义上,我们了解世界比世界了解中国要更多。因此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组织高规格、大规模、成系列的中国艺术的对外展览和传播,对改善文化交流状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著名艺评家王爱红认为,“中国画·画中国”,以非常有胆识的行动给大家提出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就是画家画什么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是画祖国,歌颂祖国。正因为这样,他们得到很多优秀画家的认可。王宏建称赞“中国画·画中国”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沉浮的信念和坚守。“今年他刚到50岁,他要画到75岁,还有未来1/4个世纪的时间都在自己的计划里,这使我感觉非常钦佩。”

  目击道存——风景写生意义凸显

  很多人都了解“中国画·画中国”这一美术界的品牌活动,但是不少人并不了解这一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沉浮,更不了解沉浮本人也是一位才华出众、勤勉好学的实力派画家。

  沉浮,原名陈夫,1965年生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1999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首届高研班,主修山水。25岁他就开始在北京举办颇有影响的个人画展,并逐渐成为中国第四代中西结合的画家代表人物之一,2012年被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聘为中国美术院常务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毕建勋认为,画家沉浮出色的组织才能湮没了他的艺术才能,但他在艺术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毕建勋回顾总结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两条道路,即一种是利用前人总结的符号系统,譬如对唐人气韵、宋人丘壑、元人笔墨等进行临摹和组合,另一种是明清以后的文人画,先观察山水、树石,提升为符号、象形之后,用笔进行书写。毕建勋认为,在元代以前其实存在一个写生的道路,就是在天道同一的观念支配下,通过悟道通神,以神法道,对自然进行写生。这种传统在当代通过李可染先生开始得以传承,并形成了一个新传统。沉浮的山水写生,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具有研究价值和典范意义。这种写生在中国文化理论中,称为目击道存,不仅仅解决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方法论问题,还意味着面对山川造化,才能产生哲学层面的慧心颖悟,没有这种颖悟,创作者只能对应没有生命感的笔墨符号,这就是中国画的问题所在。沉浮绘画遵循写生的传统,艺术特征并不完美,但非常有生气,这种气韵生动,源于直接的山川造化之气,感觉比较鲜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吴建科作为“中国画·画中国”活动的亲历画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去抓住生活中的原始的、最朴素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是没有生命力。古人讲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天地万物之间任意采集,“我觉得古人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画画和照相最大的区别就是,画自己的精神,画眼里和心中的东西”。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平,回溯了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画传统上是以大观小、远观其事,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自然的一种态度。从20世纪以来,我们逐步结合西方的现实主义或者写实手法来改造中国绘画,比如上世纪50年代提出“国画的现代化”。李可染先生就是结合西方手法改造中国绘画的一个成功代表。沉浮的画具有源自西方的现代形式感,但他把一些东方情调更多地结合到写生中来,从而更好地塑造了他作品的面目和艺术形象,而这种面目和形象中又进一步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追求,增强了表现力。沉浮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其作品的绘画性,即他在墨和色的处理上有独到之处,那种大块的墨、色的布局和整体感,表现了他良好的驾驭能力。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纯对沉浮创作中的写生路线,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从作品的总体面貌来说,沉浮特别注重第一感受,这是从西方的风景写生的路子过来的,是直接对自然的观察和转换。而实际上中国传统注意的是山形步步移,在立体地观察以后再进行消化,然后再投入创作。

  “在中国美术界起到一个独特作用”

  沉浮2012年担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常务副院长以后,无论在对“中国画·画中国”活动的意义理解上,还是对自己的艺术追求,都有了新的体会。这种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份国家责任,一种社会担当。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作为文化部所属的国家级文化传播平台,大大增加了沉浮组织艺术活动的空间,激发了他不断挑战自我的创作热情,同时也让他感到了更加沉甸甸的使命。6月份在法国的画展,沉浮完全可以带着自己颇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比如梅花系列去参加,但是他认为这是国际交流,是文化责任,他带去的都是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沉浮身体力行对自己倡导的“中国画·画中国”的坚守,让很多专家为之动容。评论家王爱红感奋地说:“有的人问我沉浮是画什么的?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沉浮画什么?沉浮是画中国的。”王宏建也说:沉浮在画中国,画他的祖国,画得情真意切,别人画花鸟,画小人物、大人物,但沉浮的对象就是祖国,“这个祖国不是抽象的,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代柳梅表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搭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推进优秀文化产业项目,“中国画·画中国”活动,用艺术的手法在当下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展现和谐中国,为祖国山河谱新曲、立新传,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还将继续推进‘中国画·画中国’艺术工程,支持艺术家走遍祖国”。王志纯对“中国画·画中国”下一步开展活动提出了建议:一方面应加强组织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应加强活动的学术含量,注重对各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生活状态的观察和分析,对创作题材进行更高层面的理性研究和学术挖掘。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编严长元认为,10年中,“中国画·画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应该对这一沉甸甸的成果,进行认真总结,以回应专家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对活动未来进行更富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规划。

  参加研讨的理论家、艺术家对沉浮绘画艺术的进一步提升,也表达了诚挚的期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沉浮的恩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李宝林先生,回忆了和沉浮的师生情缘,称赞沉浮为艺术事业作出的贡献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秀品格。谈到沉浮的绘画创作,他说:“我经常表扬他,我说你很聪明,你很刻苦,能够在很快的情况下捕捉到眼前的美感,能够很快把它组成一个画面。”他认为,沉浮的艺术感觉很好,画出来的东西有生命力,不像一些画家重复自己、重复古人,画出来的东西没有感情、没有生命力。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认为,沉浮的绘画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比较接地气,在表现上踏踏实实、内容充实,同时不断追求绘画中的思想性,每张画都有一种探索。在当前艺术氛围比较浮躁的情况下,沉浮主张老老实实画中国,不表现宇宙,也不征服世界,体现了沉稳的韧性的艺术追求。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刘龙庭建议沉浮在大自然的写实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精减,注意概括,注意用减法,不追求形似和新鲜。他以刘海粟、张大千、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历史担当为例,勉励沉浮及其策划的“中国画·画中国”活动,“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在中国美术界就能起到一个独特的作用”。毕建勋认为沉浮在写生中用的不是地道的中国式写生方法,尤其不是中国传统写生的观察方法。按照中国画的写生应该是,“坐一会儿,转一会,饱游、卧看,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通过游观、动观、静观,让图画在心中形成意象之后再画,这个中国味道就更好了”。香港画家黄孝逵则认为沉浮的绘画风格与自己较为接近,他以香港当代水墨代表人物对西方绘画的吸纳为例,希望沉浮能够继续博采众长,而不固守一隅,保留自己的质朴,接受自然的信号和情感的抒发,以取得更大成就。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