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大学精神引领素质教育发展
//www.workercn.cn2013-11-11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讲堂】

  ■ 本期主讲嘉宾

  天津日报文化专副刊中心主办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教授

  ■ 嘉宾档案

  郭大成,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先后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曾任中船总公司人事教育局处长,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原国防科工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曾担任国防科技工业继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造船工程学会管理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省委委员等职务,现兼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继续教育管理、高等教育领导学、产学研合作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

  ■ 珠玑妙语

  ★大学应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大学精神的价值引导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将大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并勇于实践,逐步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当这种精神被内化为学人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后,就会形成道德自觉,并衍生出尚真求知的不竭动力。

  ★名牌大学之所以让人才趋之若鹜,重要的不在于待遇、条件,而是一种精神的召唤。

  ★科学精神求“真”,注重实施科学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探求未知世界。人文精神求“善”,实施的是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探求人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为传承国脉,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体育锻炼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可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审美情操。

  ★一所没有精神的大学,培养不出卓越优秀人才;一所缺乏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大学,也培养不出卓越优秀人才。

  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

  当前,全国高等学校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前,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但也要看到,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素质教育要深入推进,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

  一是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冲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世界多元文化也涌入国内,再加上资本的逐利本性,“重功利,轻正义;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日益彰显。大学也深受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使得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重实用、轻长远,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弱化,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缺少了崇高理想方面的追求,缺少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缺少了勤劳奉献等优秀传统精神等。

  二是科研学术功利主义的泛滥。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培养具有自由、求真、科学、批判精神的学生是其根本,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学术追求、学术氛围、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受到了浮躁与功利、造假抄袭等不良现象的侵蚀,带来了优秀大学学术精神的缺失与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术信仰,削弱了学生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科学精神。

  三是人才培养“工具化”的倾向。大学应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但在我国大学的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强调人力资源开发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等现象,从而导致科学与人文,知识、能力与素质,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体,理性与情感等之间的分裂,造成最终培养的人是“工具的人”,而非完整的人。这一趋势在国外大学中也得到了印证。比如,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数一数二的大学,它的教育方式是“重术轻道”,学生要接受填充式的教育,要死背强记。毕业生大都不满意在印度的出路,大批拥至美国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被称为印度的“悲哀”。人才培养“工具化”导致的另一弊端,就是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心理的健康。

  之所以出现这些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大学面对诸多诱惑,没有固守自己的品格,没有坚持自己的阵地,忘记了大学的责任,丢失了大学的精神。当然,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国内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就开始系统反思本国大学教育,出现了《濒临毁灭的大学》《道德沦丧的大学》等一系列论著,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写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深刻反思了哈佛在追求科研成就、竞争和金钱中,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而忘记了大学育人的根本使命,丢掉了大学精神之魂。

  克服困难须彰显大学精神

  那么,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阻碍,就必须重提大学精神,彰显大学精神。

  1.大学精神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价值取向,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指引着素质教育的方向

  大学精神的价值引导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将大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并勇于实践,逐步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当这种精神被内化为学人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后,就会形成道德自觉,并衍生出尚真求知的不竭动力。一所大学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它所认同并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所认为理想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它所认为的理想人。不同大学的学人对价值的认识各具特色,从而催生了个性化的大学精神,但无论它们的差异有多大,其主要特征都相同,即独立与自由的思想、批判与创新的精神和为社会追求真理的使命感。这些特征必然反映在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上,那就是对真理的无止境探索,使大学人形成为社会追求真理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不断追求真理成为大学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2.大学精神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精神激励,大学作为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从事的是一种精神性活动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在于学校具有优越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大学所独具的精神气质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外界优秀人才形成强大的精神吸引力,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荟萃。名牌大学之所以让人才趋之若鹜,重要的不在于待遇、条件,而是一种精神的召唤。在大学里探讨高深学问的人,他们的主要追求不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理想抱负的实现。大学精神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协调着专家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术差别,鼓励着他们进行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推动他们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有序的教学与研究,从而推进大学目标的实现。

  3.大学精神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目标导向,以人为本是大学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大学精神恪守的以人为本价值,就是始终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在教学与研究中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个性,给教师以独立开放开展学术研究的宽松空间,发挥教师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大学精神彰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其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科学精神求“真”,注重实施科学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探求未知世界。人文精神求“善”,实施的是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探求人的价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其实质就是要人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源泉。可见,大学精神与大学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目标导向。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