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一次有益尝试
——《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研讨会发言摘要
//www.workercn.cn2014-02-2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接通两条线 打通两个场

  《家风是什么》系列节目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走转改”报道需要接通两条线,打通两个场。

  接通两条线,就是要接通“天线”与“地线”。“天线”就是中央关心什么,决策层的注意力在哪里。春节前,我在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集体讲话时,注意到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家风,把家风和社会风气、党风、政风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线”就是民众的感受是什么,社会人心的痛点、共鸣点在哪里。当下很多国人痛感道德失范,各式各样的问题实际上指向的是价值观问题,家风说到底是一个家庭里的主流价值观。往宏大了说,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沉淀,往具体了说,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源头。因此,重提家风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打通两个场,涉及主流媒体如何同时面对传统舆论场和自媒体舆论场。近两年的节假日里,央视“走转改”报道经常采用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来主动设置话题。《你幸福吗?》《父亲母亲最在乎什么?》《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等报道的历练,让我们认识到,媒体竞争在内容,“拼”的是现场和立场。主流媒体要想有效引导舆论,就要勇于深入到自媒体舆论场,并且不怕发生碰撞。我们还要认识到,这种碰撞不能以撞击猛烈而图一时痛快,更不能丢掉主流媒体的担当去迎合、讨好而图一时掌声,而应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为目标,做出最佳的传播处置。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在进入公共舆论场时,要捕捉到准确时机,设置好接地气、触碰人心的话题,才能做到手术刀般地精准切入。

  这个节目的创作带给我们三点体会:一是提问要“上口、走心”。确立了“家风是什么”为主提问后,我们进一步推敲、细化了追问,如您家有什么样的家规,您父母对您说过的哪些话,哪些事情对您的为人处世很有影响,等等。

  二是采访要真实可信。我们制作了《海采手册》,对记者、摄像提出一系列刚性要求,如采访必须是随机的,杜绝摆拍。回答必须是即兴的,报道没有标准答案。摄像要捕捉采访对象的“不设防”的回答。

  三是操作要肯下“笨功夫”。央视春节问家风,整个报道动用了国内国外95路记者,足迹遍布国内所有省份,覆盖到港澳台和海外,在几千个样本基础上筛选,有效增加了报道的影响力与说服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杨华)

  家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海采”对一个记者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我们有一个《海采手册》,细到每一个问题该怎么问——只需照着问,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吗?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上街做了第一天的“海采”。有一个人,我觉得他说得挺好:“我们家的家风就是报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终身恩。”这段话直接被后期编辑老师“撅”回来了。他们说:“如果想让他们讲大道理,找个会背《弟子规》的就够了!”

  这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还没想明白,采访大V的任务来了。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微博上的大V,但当站长让我想一想要采访什么样的大V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采访大学教授。可后来,我看到采访名单是:梅葆玖、柳传志、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和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这些名字,打死我也想不到。

  站长又问我一个问题,她说,你觉得在“家风”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当时想的是,“家”更重要还是“风”更重要?但她给我的答案是,传承。什么样的爷爷有什么样的爸爸,然后有什么样的儿子。这种东西在家里是规矩,在社会上可能就是待人接物,是道德准则,再往大了说,或许就是整个国家的面貌和时代精神。

  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选择梅葆玖,因为有梅兰芳;为什么选择贺晓明和任远征,因为有贺龙和任弼时。这是一种传承。这时开始,我才慢慢知道了我该采访什么。

  采访了一些大V后,我发现最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成功人士,那些大家庭,其家风竟是那么简单和朴素。柳传志说,他对公司和家人的要求,就是不许迟到。王蒙说:“做人不能忒牛了,忒牛了就得找倒霉。”这时候我才从内心感受到,家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家风”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说了声“久违了”,他们真的是有话想说。节目播出以后,贺晓明给我们发来好多短信,她说感谢央视做了这样一个选题,短信里最后一句话是:“看来说真话,老百姓喜欢。”(中央电视台地方部记者、海采参与者 张颖)

  媒体合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央视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主题为“家风是什么”,春节期间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热议和思考,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同行学习。

  首先是选题立意高远、务实。相比以往“海采”的“幸福”“爱国”“最在乎什么”,这次“家风是什么”最贴地气,人人有话讲,同时上接祖先,下联后代。

  其次是采访作风扎实、艰苦。从各期节目看,央视记者不找“托”,不跳跃,采访的地点、人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我们光明日报派出记者对央视进行采访,了解到节目最终采用的素材只占所有采访素材的1%,可见淘汰率有多高,也可以看出报道团队下的功夫有多深。

  第三是策划编排细致、严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担负着“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增强正面宣传的感召力、感染力。这就要求,除好的立意外,还要特别重视报道质量。央视关于家风的报道,不仅紧扣亿万中国人内心的现实关切,还把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人的传统价值追求结合起来,通过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切身感受,传递了丰富、朴实、能够落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执行力也很重要。有了好的设想、好的计划,怎么执行?在“海采”的基础上,为避免采访对象回答雷同,感觉无话可说,报道团队细化了采访提问。一开始直接问: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后来改为先从别的地方入手,问你们家最提倡的是什么,你们家最想避免的是什么。这就让受访者马上能理解,能侃侃而谈。胡占凡台长和孙玉胜副台长在审看“海采”片子的时候,提出五点硬要求。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很不一样,有硬要求才能保证高质量。此外,家风的节目安排在《新闻联播》《共同关注》等黄金栏目播出,并在央视官方微博上与观众互动,很好地增强了报道效果。现在年轻人大多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光在电视和报纸上报道还不够,还要通过自媒体、移动终端延伸到年轻受众那里去。

  《家风是什么》的报道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重视,大家一致认为央视关于“家风”问题的采访很有意义,社会反响大,效果好,是传播积极价值的好题目,可以总结深化。我们光明日报很适合做这种深化的工作,比如开展征文活动,谈家风说感悟,短文短语传播正能量。中央电视台和我们光明日报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开展“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家风是客观存在,家教是主观过程,我们报纸可以发挥语言文字的优势,把家风问题向家教包括家训、家书延伸。征文2月17日开始,截至26日,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邮投稿、邮局投稿超过2000篇。

  近一时期,主流媒体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愈益具体生动、愈益接地气。我们要向央视的采访立意、采访作风、采访执行力学习。平面媒体不“平面”,完全可以立体深入地做好先进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建设。在这方面,媒体合作大有可为。(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

  找到中国人的最大共识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核心的一个内容,因为中华文化就是通过血缘关系、通过世代传承,把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待人接物做事的方法传下来的。“家风”这个节目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人到了春节贴春联,很多都是这两句,这两句就是多数人的“家风”。把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价值观的培养都放在家庭里边,同时跟社会一起合作,创造出一个好的人格,好的精神价值观。

  与此同时,这个节目又抓住了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急剧变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家普遍感到一种困惑,就是我们的传统价值,我们做人、待人接物的道理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断层。在春节时做这个题目,准确把握住了中国人的关怀、关切。“诗礼传家”的传统通过这个节目有了非常具体的展现。

  还有一点,“家风”这个话题找到了中国人的最大共识、最大公约数,让大家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都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它的切入点是每个家庭、每个人,从小的议题出发,非常具体,讲到婚恋怎么办,对老婆怎么办、对孩子怎么办,从父母那儿得到的规矩是什么……通过看似琐碎的细节反映同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民族的认同靠的是千千万万家庭价值观的凝聚和认同。

  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谦和有礼待人,这些价值观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个议题是从一个个体怎么做一个好人、一个家庭怎么成为一个好家庭出发,给大家真正的价值引导。我看到《新闻联播》里接受采访的黄国伦在微博里讲的一句话,“给父亲一个尊荣”,让人感动。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力、认同感,通过这个节目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