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www.workercn.cn2014-07-30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二、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这是清华从建校初期就定下的规矩,体育是必修课,严格考核,人人过关,不及格不能毕业,至今已坚持了一个世纪。每年约有5名左右的学生因体育课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其中绝大多数都在2年内回学校补课通过考核。近年来,学校针对社会环境变化和办学条件改善的新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全面育人。

  一是坚持把体育课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实施“4+2+2”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即4个学期有学分必修、2个学期无学分必修和2个学期选修,本科4年都要上体育课;研究生体育选修,不断扩大选课范围和人数。目前,我校开设了田径、球类、游泳等50多门课程,很多已成为学校、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确保学生每周至少有两个学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二是坚持把提高学生体质作为体育的落脚点。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学校从2007年起坚持对本科生进行体质测试,2011年率先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对引导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多数学生意见,清华一直坚持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并从2010年开始把“阳光长跑”作为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抓手。通过跟踪测试,发现学生台阶运动的不及格率入学前为52.6%,入学半年后降为7.2%,一年半后变成3.1%;体质水平高中毕业时平均57分,大一提高到68分,大二72分。跟踪测试的数据表明,通过参加长跑等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特别是耐力水平,入学后整体上逐年提高。

  三是坚持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清华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通过群体体育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身体、塑造人格、锤炼品质。

  三、校园体育用地不能减少

  这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要求。在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坚决保障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入,为学生群体活动和高水平运动队提供良好条件。一是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例如,为落实“阳光长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校特地在校内修建了长3000米的“马约翰圈”,围绕学生宿舍区、运动场及风景区规划长跑路线。同时,对体育场馆兴建、修缮、运行等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加强体育代表队建设。目前清华共有35个项目40支代表队,运动员超过700人,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代表队。代表队注重“体教结合”,既培养奥运会、大运会和全运会冠军,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激发普通学生的锻炼热情。三是加强群体活动体系建设。在学校支持下,学生群体活动形成了以“马约翰杯”为龙头、每年40多个项目、1000多场比赛、4万多人次参加、覆盖全校学生的一整套竞赛体系。全校共有40个学生体育类社团,吸引了近6000名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

  清华体育走过了百年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宏伟

  多年来,金水区以坚持实施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为抓手,确保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坚持校本实施,推进大课间的课程化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实行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制度,并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做到大课间课程化管理,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一是因校制宜,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的顶层规划。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各校结合自身师资、学生、场地、传统特色等因素,选择大课间技能项目。各校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3年规划,合理设置大课间课程的各个环节。二是立足实践,科学推进大课间课程的高效实施。实施“社团研教材—课堂学技能—课间重强化—社团铸品牌”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四步走”策略。例如,黄河路二小在推进篮球大课间过程中,第一步,由点开始,在学校篮球社团内教授技能,研发出大课间校本教材。第二步,按照校本教材,通过体育课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第三步,由点到面,全体学生加入音乐排练队形,共同练习、强化技能。第四步,全体学生篮球技能提高,篮球社团连续5年荣获郑州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2012年应邀赴美国参加篮球交流活动。在实施“四步走”的过程中,金水区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多、场地小。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活动项目。

  二、坚持行政推动,推进大课间的制度化

  一是建立严格的组织保障制度。实施“一把手”工程,区教体局负责同志、校长、班主任都是第一责任人。突出校长负责制,把大课间活动作为校长的公开课,对组织不力的进行诫勉谈话,对未开展的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多元的监测评价制度。第一,形式多样,每年组织两次学区推磨式观摩;每年抽测必授的体育技能和大课间品牌特色项目技能。第二,评价多层,全区各校大课间视频进行公开展示,各校每周有大课间班级评比,每天都有学生“运动之星”评选。第三,奖励多面,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选拔学校中层干部时向一线优秀体育教师倾斜。三是建立多层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体音美主管同志培训,提升大课间顶层设计和推进能力。开展三年一次的体音美教师综合素质封闭培训、全员参与的希望杯教学评比和基本功比赛。

  三、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大课间的品牌化

  各校将大课间特色项目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校一品”,激发学生参加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享受学校文化成果。例如,文化绿城小学确定学校大课间课程文化为“竹文化”,即把传统体育项目“空竹”引入大课间,把象征坚韧挺拔、正义气节的“竹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该校学生人人会抖空竹。2012年,该校的花样空竹社团应邀赴丹麦参加中国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的技能展示,彰显的文化底蕴,赢得各方赞誉。

  让孩子们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新合村小学校长 侯琳

  新合村小学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以球育人。足球,让孩子们快乐地去读好书、做好人;足球,始终伴随着学校50年的发展历程,激励广大师生健康成长。

  一、坚持健康第一,足球踢进课堂

  学校通过深化办学理念、强化教学研究、优化资源配置让校园足球走进课堂。一是深化健康理念,确立育人目标。学校提出把“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作为育人目标来落实“健康第一”的育人方针。二是强化教学研究,开发足球校本课程。近10年来,学校主动申报了两项国家重点课题《小学足球课程的利用与开发研究》和《创办足球特色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编制学校《普及足球活动规划》、制定不同年龄段学生足球技能标准,编写各年级的足球校本课程读本,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足球进课堂。学校克服经费困难,每年投入近30万元用于足球普及活动。

  二、建立联赛机制,享受快乐足球

  学校每年一届的“春之彩”——校园足球节、每学期的“健康杯”——班级足球联赛,学生们全员参与,享受足球带来的无尽快乐。一是拓展联赛内涵,让球场成为期待。学校开展了“看联赛、画足球、品足球、夸明星”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快乐足球的同时增长知识、提升情趣,培养足球情结。二是丰富足球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创办了“足球荣誉室”,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足球运动发展的荣誉历程,增强对母校的自豪感。目前,学校共有6支校级男女足球队,24支班级代表队,每天参加校队训练的学生达到140余人,形成“班班有队伍,人人有技能,天天有活动”的生动局面。

  三、实施以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通过踢好球,实现读好书、做好人。学校坚持“以球育德”,增强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以球促学”,促使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球健体”使校园足球活动成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载体;形成了以足球项目为特色,学生普遍掌握足球基本技能的“一校一品”和“一生一特长”的校园体育局面。学校还与足球特色中学对接,让优秀足球特长生进入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继续发展。全校95%的学生体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肥胖率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二是精心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学校长期坚持课余体育训练,对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提出了“训练、学习两不误”的基本要求,建立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教练员互促联动机制,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没有孩子因足球训练影响学习成绩。

  学校将切实落实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让全体学生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在足球运动中健康快乐成长。

1 2 3 4 共4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