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城校互动”,永川职教与城市发展共荣
//www.workercn.cn2014-10-16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在重庆永川区,职业教育底蕴深厚:2004年,借发展机遇,重庆职教基地在永川先行先试;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助力发展:如今有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13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2所,已形成了中职和高职、公办与民办、学历同非学历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年磨砺,“城市以职教为特色,职教以城市为依托”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第四种模式:“学技能来永川,选人才来永川,办职教来永川,兴产业到永川”成为吸引八方客的金字招牌。

  “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之一、“2011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前十强——城市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城校互动’职教一体化发展功不可没,”永川区教育部门领导表示,近年来,永川区不断深化“城校互动”发展内涵,推动职业教育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职教院校独立办学向集团办学、城校互动向园校互动的转变,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今,形成了“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发展良好格局。

  深化互动融合,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

  所谓“互动”,就是指城校共建,资源共享。就是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永川整个发展体系,统一规划和实施,形成职教基地建设与城市扩张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永川是重庆市政府部门规划建设的现代大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必须依托“4+1”主导产业支撑。“4”就是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金属冶炼及压延、纸及纸制品四大展业集群,“1”就是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发展这些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就是永川的教育,尤其是永川区域内的职业教育。”永川区教育部门领导介绍道,“我们注重职教校区与城市社区、工业园区有机融合,坚持通过做大职教促进城市繁荣。在深化‘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了产教融合、校企互动办学模式。”

  近年来,围绕城市新区,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15项优惠政策给力职业教育发展。区政府遴选8所职业院校和3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施5万人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建设6个公共实训基地、30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增设服务外包和电子信息产业急需专业30余个。新建、迁建、扩建了7所职业院校,形成产业与职教互利共进。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教育部门领导侃侃而谈,永川积极探索“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职教基地新开设服务外包相关课程35门,建成市(部)级以上示范专业22门、市(部)级以上精品课程25门。各职业院校已与全国各地3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开设了120多个“冠名班”、定向班。校企实训共建、师资共组、学生共培,每年向园区企业输送上万名技能人才;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实质合作办学,创办重庆电信职业学院,专门培养服务外包、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引进香港力劲科技集团投资1000万美元在工业园区建立压铸车间,并与重庆工业技师学院联合挂牌设立“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力劲压铸分院”,联合培养压铸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中美教育控股集团在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内建立运营场地,实现企业运营与学校教学实习有效结合;依托工业园区科研机构,引进中国工程院涂铭旌院士等高端人才,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创新研发合作,设立新材料交叉研究创新中心、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等。以科研促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市场的科技研发及生产应用的新科研项目14个,攻克难题38个,帮助企业创收15000余万元。创建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园,成功孵化微型企业28个,产值1300余万元,带动企业280余个。

  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院长李庆感受颇深:“通过由企业深度参与的集团化办学,学校基本形成了永川主校区+6个分院多校区办学格局,校企融合的分院式办学模式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成长的路径、竞争的优势、办学的特色。”

  校企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永川配套”正逐步迈向“永川制造”迈进。数据显示,2013年,在“4+1”主导产业体系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66.6亿元,增长20.5%;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6亿元,增长13.9%;规上工业企业达290户。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21.1亿元、72.6亿元,占比分别提高0.8、2.2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523亿元,增长24.2%。成功授牌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重庆平台,西安炎兴科技等32个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项目落户永川。

  深化统筹机制,优化职教一体化发展环境

  走在永川工业园可以看到,无论是装备制造企业,还是技术加工企业,或者是外包服务企业,几乎每家工厂的大门外,都挂着“某某学校实训单位”的牌子。同时,凤凰湖工业园区已被打造成了“园校互动”示范区,园区内规划了职教发展区、实习实训区、职教创业区、产教研示范区、拓展区等5大功能区。

  “把职业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科学布局职教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近年来,投入50多亿元,围绕城市新区发展布局职教院校7所,职业院校由2006年的32所逐步优化整合为20所,职教学生增长到2013年的11.9万人,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与内涵的同步发展。

  在资源配置方面,区里加大统筹力度。完善职教基地管理协调服务机制,建立健全职教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职教基地建设发展领导小组、院校协会、就业联盟、党建联席会等,搭建了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投融资、招生就业等7个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规划使用城市和院校各类资源,共享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锦云书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市民有序免费开放职校6片标准足球场,4个图书馆,共享25个、近15万平方米的商教两用实训、勤工俭学实训、校内金融票据处理实训、服务外包实训、电子信息等实训基地。

  “良好的职教发展环境,让职业教育焕发了青春与活力。”重庆农业机械化学校校长彭勇欣喜地说,“我们感到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让我们身上有压力,更有责任,也让我们做职业教育的感到有奔头。”

  深化人才培养,构建立体多元的一体化人才梯队

  据悉,永川职业教育每年为社会培养3万多名技能型人才,就业率已连续8年保持在96%以上。2013年,在国家和重庆市级职业技能比赛中,该区11所学校参加了37个类别的角逐,获得40个一等奖、47个二等奖、58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正着手从技术、学科以及科研等多方面探索和企业的高层次合作。”对此,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专门聘请了信息产业方面的专家对合建机器人研究所进行相关论证。“机器人将是未来工业改革发展的又一趋势”、“制造和操作机器人,这是一个不小的人力市场空白”,通过把企业生产流程搬进校园,把生产流程变成教学课堂,让企业按照自己的标准、产品的标准来设置教学标准等方式,探索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提升学校的核心实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戴伟校长信心十足地说道。

  与此同时,近年来,职教院校培训了一大批养殖、物业管理、电动机维修等行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及新生代农民工。永川职教中心等5所职业院校与卫星湖街道凤农村何埂镇、松溉镇等32个农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共建了“晚熟桂圆栽培”、“科学养猪”、“淡水养鱼”等47个产业基地,辐射周边近15万农民。据相关统计,永川镇街、村(居)企业和产业化项目中,职教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数量之比为10∶1;近三年在该区的创业人员中,职教学生占30%,普通高校学生占18%。

  立体、多元的人才结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梧桐枝叶茂,引来凤凰栖。职业教育品牌成为永川区聚集产业的“撒手锏”,吸引了台湾华科事业群、智伸科技、电讯盈科、万国数据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永川。2013年,职业教育拉动GDP增长18亿元,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直接消费达24亿元以上,促进本地商贸、餐饮、旅游、交通、娱乐等三产业的发展,永川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互相促进、不断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职业教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深化改革创新,倾力打造现代职教基地

  永川以职教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气,推动永川从中等城市向现代大城市转变,从“门户型”城市向“枢纽型”城市,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

  如今,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必然方向,作为重庆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教育部门领导表示,永川将继续当好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马前卒,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模式,积累新经验,将大力推进区域职教一体化、职业院校现代化、人才培养企业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校企合作制度化等一系列综合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建立全市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集聚区。

  据此,永川区谋略大计,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近期将着手在高职招生考试制度、职业教育衔接制度、各类教育多元融通发展、推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

  教育部门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现代职业教育集聚区的美图:高标准建成2所市级骨干高职院校、4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以加工制造、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建设20个具备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领域打造2—3个“航母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启云端智慧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展“2+2”学生互认、“3+1+1”合作、互派交换生等合作项目,不断提高职教国际化水平。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