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开启中蒙“互市”新时代
程志强//www.workercn.cn2014-10-16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蒙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蒙两国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战略,经济合作深入开展。中国成为蒙古国最重要的出口国以及进口商品来源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60亿美元。

  中蒙两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蒙古国农牧业多以粗放型为主,而工业产业技术落后,产品深加工能力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品多以矿产资源及原材料为主;受技术、资金等的限制,其矿产资源开发长期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未能实现经济有效利用。而中国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将协助蒙古国资源开发和采掘业技术革新。蒙古国地处内陆,资源出口受到运输条件及成本的严重限制,矿产品销售市场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一定优势。在基础设施跟上的条件下,蒙古国资源出口至我国西部地区,可以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深化中蒙经贸合作,开启中蒙“互市”新时代,今后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营造互信投资环境。互利共赢是中蒙经贸合作的原则,而互信是合作的基础。为营造互信投资环境,必须由政府牵头,着眼大局,打造多方面、立体化的合作平台。同时,以国内龙头企业为纽带,全方位、有重点地投资蒙古国,不仅要予以资金支持,而且应给予技术帮助,奠定双方经贸合作的良好信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正是秉持了这一原则。我国企业应深入了解蒙古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特点,实施相应的投资与贸易策略。政府需创造相对宽松的对外投资条件,鼓励企业长期投资,以免损害双方互信。此外,需要双方政府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亚信会议、大图们倡议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框架内开展直接对话,举办双边论坛及贸易促进会,吸引周边国家参与,形成增进互信的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加快建设边境自贸区,促进双边互利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优惠政策的行政手段推动双边贸易日益显得捉襟见肘,而建设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能够有效利用市场手段推动双边贸易。这也是“立足周边”外交政策的延伸。自贸区建设能够促进边境贸易、现汇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综合贸易市场格局的形成,促使民间贸易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多种经济合作形式的开展。建设中蒙自贸区,需要双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各自边境贸易的长期规划。可以划出部分城市开辟为“中蒙自由贸易市”,并给予启动政策优惠,以激发民间积极性,使自由贸易区政策真正成为振兴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重要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物流成本压力。发展中蒙边境自贸区的前提是贸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这就要求双方投入资金,加大力度完善物流体系,提高航空、铁路、公路的运载能力,推动中蒙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提高口岸过货能力,降低双方贸易的物流成本,提高贸易效率。还可以考虑双方共同建设高铁,缩短铁路运输时间,以满足农牧业产品等的运输需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