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改革,要有一颗坚强的心
张玉玲//www.workercn.cn2014-01-16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如期完成,2000多个院团成为演艺市场的主体。在肯定改革成果时,也应看到转制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转制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释放文化企业活力、生产出让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改革的初衷,才能检验改革的成果。

  在转制院团起步的路上,本来还希望有关部门“扶上马、送一程”,可在新的形势下,财政经费收紧,演艺市场要挤出泡沫,不少地方还矫枉过正,在制止奢华演出时连正常的演出也受到影响。这些新情况,倒逼转制院团面对现实、加快成长,迅速去适应市场的挑战;也要求改革者尽快成长,从事业体制的思维变为市场竞争的思维,从找政府和国企要资源变为找观众和市场要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市场的新变化和前进中的新困难,院团的改革者将面临更严峻的改革挑战。说出“改革”两个字很容易,喊出“改革”的口号也很简单,但真要把“改革”落到实处却并不容易,一线的改革者最知其中的艰辛和甘苦。一位演艺企业经理说,改革者要做“增量”,去学习新的市场规则,要付出努力、流出汗水,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原有体制打破,触及了部分人的利益,已经“得罪”了不少人,成为“众矢之的”,每天必须“三头六臂”耐心地与各层次员工沟通,以统一思想、解决矛盾,有时不得不承受质疑者的追问和“告状信”的中伤,还得流泪。

  不仅仅是文艺院团改革,所有的改革都是这样。改革者不怕流汗,都努力工作,内外兼顾,存量和增量并重。改革者怕被误解和中伤,怕被改革阻力击倒,不得不花很多的精力去化解矛盾,为改革赢得机会,否则“内忧外患”“腹背受敌”,改革者流汗又流泪,改革也会半途而废。

  尽管人们都会说“要给改革者营造宽松的环境”,可现实中,人们对改革的承受力并不大,有时一有大动作,就会“枪打出头鸟”,有时稍有风吹草动,就令改革方案草草收场;尽管人们都会说“对改革要有耐心”,可现实中,人们给改革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往往刚看不到效果,就会心生怀疑;尽管人们都会说“改革要容忍失败”,可现实中,改革的尝试是只准成功,不许失败,改革者只能“背水一战”。再加上整体改革不配套,有时体制改革的风险往往要由改革者个人来承担。

  常常听到一些改革者感叹“做事情太难了”。的确,安于现状,不做事、不改革,相安无事,稳妥而保险,但注定不会有新的发展。要有新的发展,要把改革推向纵深,触及的矛盾更尖锐,每一次都是探索和尝试,每一步都是新路,做的都是从前没有做过的事。

  可面对新生事物和创新做法,要肯定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但要扼杀它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用一句“这没有先例”的“旧的标准”就能一棒子打死。更何况,创新和新生事物本身也不是很成熟和完善,也有夭折的风险,这更给了那些阻碍改革的人更多落井下石的理由,给那些看改革者笑话的人更多嘲笑中伤的把柄。

  如此看来,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环境也不可能是莺歌燕舞的。怎样让改革者不再流汗又流泪?怎样让改革者不再受伤?

  从改革者自身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要清楚地知道推进改革是一项伟大而正义的事业,是符合潮流和方向的事业;用理想的阳光去驱散前进中的阴影,用改革的正能量去战胜阻碍改革的负能量。与此同时,改革者还要有强大的包容能力,善于听取多种意见,甚至要把对改革的不同声音,也变为完善改革的建议,弥补改革中的盲点。

  其次,身处改革中的每一个人,不是旁观者,也不是评论者,要扪心自问,自己是改革的推动者,还是不经意间已成为改革的阻碍者?是否因为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配合改革?是否有看笑话等结果的观望心态?是否因为“动了自己的奶酪”而对改革横加指责?

  最后,从大环境来看,坚定的支持改革,就是要给改革者一个持续尝试的机会。改革是长期的工作,有时不是一两年就能看到成果,需要理顺机制、打实基础,可能需要三五年才能看到成效。领导干部们要善于保护基层改革者,既然选定了他们,就要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尝试,而不是听到风言风语,就动摇和临阵换将;要保护好基层改革者的创造热情,用感情、事业激励他们,才不会让改革者流汗又流泪。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