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官德缺不得
//www.workercn.cn2014-05-26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做人有品位,道德居其先。“德者,本也。”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并恪守道德的民族,主张无论什么人,都要遵循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特别强调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既是对历史规律的遵循,也是对现实需要的回应。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腐蚀,过去坚守的现在动摇了、过去崇尚的现在失去了、过去愤慨的现在麻木了、过去鄙视的现在习惯了、过去抵制的现在默认了,有的甚至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基本的人品官德。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官德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贯彻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但种种禁令都只是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划出了底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能只是守住底线,而是要提升高度,使其德可为师、行可为范,从而以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人心、凝聚人心,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影响民风、带动民风,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因此,加强道德修养、保持思想道德纯洁性应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人生必修课。

  以史为镜,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强身健体”。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根在于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从历史文化中汲取道德营养,可以使党员干部的心灵得到洗礼、人格得到升华,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从而自觉地欣赏、追求真善美,厌恶、摈弃假恶丑。从历史文化中汲取道德营养,既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读一些经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又要注重学习优秀历史人物身上的美德,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清、慎、勤”的为官之德、青史留名之举,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谨记之、笃行之。

  见贤思齐,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中提升境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这一要求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最佳途径。深学,就是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重点学好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细照,就是要以先进典型为镜子、为尺子,查找自身差距,触及思想和灵魂;笃行,就是要照着先进典型的样子去做,并升华为内心的信念,不断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前进。同时,“见贤思齐”与“见不贤而内自省”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些不贤之人、不贤之事,党员干部也要加以反思、警醒自我,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强化约束,在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中完善自我。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彭德怀同志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我是一月一省吾身,不管工作怎样忙,每月总要抽出半天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认真地检讨一番,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少犯错误或不犯严重错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学习这种严于律己、严格自省的精神,常跟自己“打官司”,不断提高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与此同时,作为组织和领导,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要早打招呼、早提醒,必要时还要“大喝一声”,让其红红脸、出出汗,从而受到触动、幡然悔悟,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和性质转化。党员干部只有在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中远离诱惑、完善自我,才能不断提升道德水平,以道德力量、人格魅力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

  ■ 乐 其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