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保持对中华文明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公茂虹 黄相怀//www.workercn.cn2014-07-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

  保持文明自信需要正确把握中外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明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明历史和现实的依归和推崇,对文明未来和前景的信念和信心。文明自信不是脱离其他文明的盲目自大,而是以正确把握中外文明关系为基础。那么,中外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鲁塞尔阐述中国与欧盟关系时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文明伙伴”。这一新的表述,不仅准确表达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而且表达了不同文明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当今中国认识和处理中外文明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历史证明,正是基于这种文明伙伴关系,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互为“镜子”,相互比对映照,从中发现和确立了自身独有的内涵和特色,认识到自身的独特规定性,并由此确立了对自身文明的认知和自信。

  保持文明自信需要正确文明观的指引。文明自信必须遵循基本的价值原则和标准,即遵循正确的文明观。没有正确的文明观,对文明的认识很容易走向歧途,文明自卑或文明自大,就是具体的表现。文明是多样多姿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这是习近平同志阐明的当代中国文明观。这一崭新的文明观对于保持文明自信具有方向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保持文明自信,应自觉遵循当代中国的文明观,始终坚持不同文明互为伙伴,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应自觉划清与西方文明观的界限,坚决反对西方宣扬的“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如今有的国家仍然抱持错误的文明观,认为西方是文明的化身,声称这些国家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尺裁量、打压和改造其他文明。这种文明观是西方在殖民时代形成,严重背离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保持文明自信需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5月21日,他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的发言中倡议,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充分表达了中国坚持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愿望。保持文明自信需要顺应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依存度不断增强的趋势,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其他文明发展的经验,博采其他文明的优长,实现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谦虚的态度,摒弃任何的自大、傲慢、偏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文明分享中华文明的价值。

  二

  中华文明是具有强大耐力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耐力是保持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持久韧性,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品性。中华文明的耐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的强大支撑力。千百年来,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支撑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直到今天,这些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二是中国智慧具有的持续的创新发展能力。博大包容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数千年来积淀起来的庞大而丰厚的价值底蕴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三是基于中华文明丰富多样的价值表达所形成的张力。中华文明一向注重价值的内化和外化,这使得价值践行融入到大众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层次各方面。价值内化的彻底性和价值外化的广泛性、丰富性,形成的价值熏染和教化无处不在,使得中华文明呈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传承发展,同时使得中华文明不会因为某一局部或某一层次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停滞,而是表现出极强的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强大耐力,是文明自信的重要支撑。始终保持文明耐力,是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保持文明的耐力迫切需要推动和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复兴。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复兴的内在联系,也为保持中华文明的耐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事实上,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复兴文明,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复兴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复兴;孔子之后,文明复兴成为后世强烈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独特内在精神动力。正是这种传统,中华民族始终在承继过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未来、展望未来和创造未来。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基于优良传统培育现代价值,实现优良传统的现代转型、现代表达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其中,基于优良传统培育现代价值,即实现古老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根本,也是保持中华文明耐力的关键。

  保持文明的耐力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对现代化建设发挥统摄和引领作用,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进一步增强持续发展的耐力。当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中华文明耐力的根本举措。一是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文化转化的力度,使人民群众在建设和共享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层面、价值层面落实到运行操作和行为层面,进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价值标准。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三

  保持文明的定力,需要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复兴的世界意义。文明的定力是一个文明表现出来的成熟、从容和独立稳健发展的能力,是文明整体素质的集中展现,具体包括对自身文明清晰的定位、文明价值的坚守、文明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和文明未来的确定性和发展的坚定性。保持文明的定力,需要拓宽文明的视野,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明确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基本定位、意义和价值。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这样一个鲜明的特征:即古老文明相继复兴,实现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表明,最早开始复兴的是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代表的欧洲文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继欧洲文明复兴之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欧洲文明复兴与中华文明复兴形成的合力,正在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复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

  保持文明的定力,需要自觉维护中华文明的国际形象,维护中国价值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中华文明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感知所形成的综合判断,反映着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树立和维护中华文明的国际形象,最根本的是让世界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认识到中国价值观的独特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根本的原因是当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追求与世界公认的价值追求的统一性,蕴含着加快自身发展与推动世界发展的双重价值目标,既顺应了当代中国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势,又顺应了世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既实现着对古老中华文明价值追求的继承和超越,又在根本内涵上实现着对西方价值追求的超越,因而在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持文明的定力,应客观理性地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当下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不像从前那样得到世界的坚信,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候。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发达国家应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创造人类新的文明。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中国的主张,“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人们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充满着更多的期待,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期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