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在执政实践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www.workercn.cn2014-07-29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对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是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既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康幸福。

  领导能力是党执政实践最重要的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起党中央开始突出强调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基于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战略聚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专门决定,概括了五种执政能力,意义重大,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懈怠的建设任务。然而,光讲执政能力不行,且不说这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存在的不足问题,现实中执政业绩与执政党认同的不协调也常令人困惑,改革开放中国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但对执政党认同却没有实现同步的提升。原因很复杂,其中涉及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处理好执政与领导的关系。

  执政与领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领导和执政的关系就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这个关系其实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来,主张党政分开。到现在虽然一些观念逐渐清晰起来,但还没有真正理清楚弄明白,许多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笔者以为,应从党的领导能力角度去思考。

  执政与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一对特殊关系,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决定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发生首先是因为政治发生逻辑的差别。从一般规律看,多党制或两党制的政治发生逻辑是国家建构在前,政党规范在后。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发生逻辑是政党构建在前,国家规范在后。通俗地说就是国家建党与党建国家两种路径。中国特殊的政治发生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执政党与领导党双重角色。在处理这两种角色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用领导来代替执政,用执政来等同领导。于是,党的意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支配着政府一切行为。反思历史教训,科学认识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是一条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党的领导需要通过执政来体现,然而,执政作为国家行为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所遵循的应该是国家的规范,而不是党的规范。党的领导不能超越国家规范操办和干预执政行为。敢于领导的前提是善于领导,善于领导的关键是科学领导,科学领导的要求是规范领导。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而在于党怎样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党怎样领导。党的领导能力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党的执政能力则是领导能力具体任务的体现。领导能力是党执政实践中最重要的能力。

  三种领导能力建设是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

  实现党的领导关键是解决能力问题。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看,三种领导能力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

  一是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能力不足”危险突出表现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上,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硬实力与软实力反差以及GDP政绩观等方面暴露的问题看,党的领导能力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距离很大。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进步水平大幅提高,但问题成堆、矛盾交织、困难增多。这些问题、矛盾和困难的产生,有的确实是发展起来后难以避免的,但不能不承认因为没有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而造成的占相当大的比重。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建设是党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能不能扩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发展领导能力的提高程度。不注重提高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党治国理政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鲜明之处不是改革,而是前面的“全面深化”四个字。它的意思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压的问题已经到了绕不过去、回避不了的地步。不去正视并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不仅发展会受阻,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前功尽弃的可能。从新一届党中央的思路看,笔者以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能力建设有以下四个要求:第一,不能就事论事地进行改革,必须有改革的顶层设计,用合力打造改革的升级版。第二,不能避重就轻,遇难就止,局限和徘徊于边缘问题的改革,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第三,不能脚踏西瓜皮,改到哪儿算哪儿,想革什么就革什么,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四,不能只打雷不下雨,有声音无动静,要把壮士断腕的决心付之于看得见效果的行动上。

  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中国,谈国家离不开谈执政党。国家与政党无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不能混为一谈。我国历史和国情决定了国家与执政党形成捆绑式的关系。党的话语表达中经常使用的是 “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是连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讲得更彻底了:“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 ”治国必先治党,不仅要将国家与执政党相提并论,而且治党放在治国之前。这些观点表达的都是中国特有的语境,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治国与治党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中国特色。由此而言,能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衡量党的领导能力的新标准。这个目标由党提出,也必须通过党的领导去完成。

  以科学化要求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领导学理论中常把领导说成是一门艺术,严格地说并不准确。艺术需要想象力,而党的领导决不能凭想象力来发挥,决不能随主观意志去任意创造,因此更要强调领导是一门科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命题。

  以科学化的要求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党领导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长期执政必须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化的要求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着力使党的理论、制度、方法科学化,关键是遵循客观规律建设党。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此相对应,在领导能力的建设规律上,必须坚持科学领导、民主领导、依法领导的准则。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应确立的价值取向。

  科学领导,就是指党的领导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使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全部实践符合客观规律。执政国家和领导社会的双重责任要求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政党功能,一方面发挥好自身的角色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泛化政党功能,做政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事无巨细包揽代办,不是科学领导;不分对象统管齐抓,也不是科学领导。党的科学领导必须具有体现人民意志的能力。党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将党和人民对立起来是绝对错误的。然而,党的意志不能简单等同更不能代替人民意志。党的意志如何准确地传达和表现人民意志,需要以科学的价值取向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民主领导,就是指党的领导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有领导就有被领导,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善治关系,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事关党的生命和社会主义的生命。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相一致。民主经由集中体现领导,只有实现广泛的民主,才有正确的领导。以民主为价值取向,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必然选择。

  依法领导,就是指党的领导遵守法治的理念,使自身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实现法治社会和法治中国的建设任务,党的领导首先不能超脱或逾越法制的框架。法律作为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既是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也是对政治组织的约束。掌握公权力的执政党不受法律的约束,国家的法治秩序不可能建构,社会的和谐关系不可能打造。与依法行政不同,依法领导体现的不是具体权力的行使,而是谋划治国理政方略、把握国家发展方向和营造社会进步环境的抉择。坚持法治精神,遵守法律规范作出抉择,是实现依法领导的准则,也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内在要求。

  从科学化的要求认识党的领导能力建设,蕴含着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两种能力的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党和国家的契合性与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相统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党的领导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证。

  □齐卫平(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本文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研究成果)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