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宋清渭//www.workercn.cn2014-08-04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宋清渭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民族复兴事业的卓越领导者,是民族复兴道路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过去我多次聆听过邓小平的报告和讲话,陪同他视察过部队和地方。我任济南军区政委期间,曾在济南火车站先后五次迎送邓小平。1997年邓小平逝世,我作为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和追悼大会。可以说,中国的“邓小平时代”,我是亲历者、实践者。他提出和经常强调的几个重大问题,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保持安全稳定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想就这些问题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谈谈个人认识,作为缅怀和纪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勤劳致富”,这些群众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是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开辟的一条科学之路、光明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探索和理论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邓小平等一批老同志支持和推动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党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关的论述有很多,还有他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勤劳致富”等群众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文件传达小平同志的讲话和指示,我都认真学习领会,经常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邓小平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带来了中国的腾飞,也拓展了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国情的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邓小平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总结了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资源贫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点。他认为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同国力相适应,既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又要兼顾眼前的人民生活。要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正是因为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有如此强大的适应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自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探索。中国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成为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跨越过程,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因此,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

  听了情况介绍以后,邓小平果断同意把厦门特区从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并为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民族复兴的路线设计,改革开放是对民族复兴的实践推动。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推动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改革开放成为中国进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是从中国革命、建设时期走过来的,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有深切感受,对群众希望改革发展的愿望有深入了解,所以他实行改革开放的态度十分明确,意志非常坚决。我印象非常深刻地是1984年2月他视察厦门,我在厦门31军当政委参与陪同。听了情况介绍以后,他果断同意把厦门特区从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并为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当时厦门还属于前线,这个决定一下子把厦门人民震动了,军地的同志都受到很大鼓舞。1992年,受国内外形势影响,社会上对改革有了怀疑和争论。接近90高龄的邓小平到南方几个省市视察,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南方谈话被誉为改革开放的第二份宣言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客观要求。1992年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事实发展证明,经过30多年不断继承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党情、国情、民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和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当然,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制度也应该不断随之发展完善。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总结创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完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是民族崛起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实现民族崛起和复兴,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地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一场中华民族的自我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重要标志。

  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

  文革结束后,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还搞不搞社会主义,中国到底要向何处去等,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面对这种复杂局势,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是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坚持的底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后,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借批判“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公开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观点,给人们思想造成了混乱。当时我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系学习,有的著名学者在学院作报告时,也公开反对毛主席、反对党的领导。社会上类似的观点和言论不在少数。我对此既感到非常气愤,又非常不解。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还搞不搞社会主义,中国到底要向何处去等,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面对这种复杂局势,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托,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这个重要报告。他从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国家领导核心以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和方向。邓小平的讲话,从根本上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明确了正确方向,稳定了党心民心。特别是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坚持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方面,邓小平是起了特殊性、决定性作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支撑。“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是邓小平以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的危难时刻树起的一面伟大旗帜,是他为保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是我们党抵制和反对“西化”、“分化”的有力武器。一旦放弃了或者动摇了其中任何一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改革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必须担负起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是其他任何政治力量所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法宝。上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近些年很多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其结果有目共睹:政府下台,国家混乱,经济停顿,民不聊生。以此为鉴,作为一个入党近70年的老党员,我更加体会到要保证我们的事业不中断,江山不变色,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坚强而有力的领导核心,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安全稳定是基本保证

  毛泽东曾形容邓小平是“钢铁公司”,是因为邓小平作风硬朗、原则性强,在涉及到根本性问题时从不退让。他非常注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古人讲“治国常富,乱国必贫。”邓小平特别强调保持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他把安全稳定上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强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保持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是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内容。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内容就是有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提出要争取一个比较长的和平时间,并要利用这个时间,来建设自己的国家。“中国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会神地搞国内建设。”回过头来看,邓小平的判断是极富远见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30多年,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冷战结束、局势相对缓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确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战略格局。

  保持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前提。毛泽东曾形容邓小平是“钢铁公司”,是因为邓小平作风硬朗、原则性强,在涉及到根本性问题时从不退让。他非常注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人权”“民主”等问题对中国说三道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人民拥护,怎么能够接受外国干涉加以改变呢?”

  他强调军队是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坚强后盾,必须忠于党、忠于国家和人民。面对敌人的挑衅和侵略,邓小平历来主张给予坚决还击,有力地回击和震慑敌人。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和平环境是打出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保持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是改革开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国家和社会保持了持续安全稳定。邓小平对于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有过很多论述,“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对付,不能让步,不能迁就。”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并由习近平同志任主席。这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邓小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卓越领导者,他从理论上为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朽贡献。他的很多思想和主张我们理解的还不够完整,贯彻的还不够好,还需要很好地改进和加强。当前,全党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全国人民一道,排除各种干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济南军区原政委、上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