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档案会说话
王培莲//www.workercn.cn2014-08-15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档案还原了日本军国主义原形,是以日之矛攻日之盾”

  今年4月和7月,吉林省档案馆先后公布了两批日本侵华档案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批为89件,其内容涉及日军强征“慰安妇”、向731部队“特别移送”人员、实施南京大屠杀、残酷奴役劳工、对中国居民实施各种暴行、对我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囚禁审讯虐待美英战俘和镇压东北抗日联军等八方面内容。档案形式包括报告、规定、信件、月报、要报、电话记录、民情调查、动态观察、调查表等文本记录,还有部分图片资料。

  第二批为450件,全部为邮政检阅档案,形成于1937年~1945年间,其中日本人之间的通信占到一半以上,此批档案进一步揭露了日军侵华期间各种暴行。

  据吉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日本侵华时期,各地宪兵队针对日本军人、军队服务人员,日本移民、侨民等日本民众,以及日本殖民地、占领区的军政要人及一般民众,外籍人士特别是传教士、公使馆、领事馆员的往来信件、电报、电话、出版物进行秘密检查,对其中反映日军暴行、战争实态,危害日军统治或可资日军利用等内容做出削除、扣押、烧毁、部分涂抹、原样发送等处理,并摘要辑录形成月报或周报,称为邮政检阅月报或周报。邮政检阅档案就来源于这些邮政检阅月报或周报。

  根据档案内容显示,日本宪兵队实施邮政检查的区域范围,覆盖伪满洲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以及印尼的爪哇。信件摘抄内容主要反映了日军烧杀淫掠暴行、实施战略轰炸、密谋利用白俄侵略远东、修筑秘密军事工程和奴役劳工、进行化学战和细菌战、日本移民政策欺骗性、民众不满战时经济统制和日本军人厌战等多方面。

  在第一批档案对外发布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吉林省档案馆离休干部赵素娟被邀请回来,讲述了她亲历的档案被发现和整理的过程。

  1953年11月,解放军某部驻长春部队在修理地下电线、铺设管路过程中,发现伪满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现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地下埋藏有档案。“长春市公安局组织人员,挖出了一大卡车日本关东宪兵队档案。”赵素娟说,因长期埋藏,出土的档案大都粘在一起,或是烂成一团。1982年5月,吉林省公安厅把保管多年的关东宪兵队档案移交给吉林省档案馆。档案馆对破损严重的档案进行了修复。

  这批档案是关东军在撤离长春之际,来不及焚毁而埋于地下的。吉林省档案馆副馆长穆占一介绍,从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到8月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前后,日本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一场销毁档案的国家行动。此次吉林省新发掘的日本侵华档案是日本投降时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没有来得及销毁的档案,是日军自己留下的侵华铁证。

  这两批从10万卷件中挑选出来的日军侵华档案,对于大多数国内长年致力于中日关系和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学者而言,也是第一次看到。专家们惊讶于吉林省档案馆馆藏的日军侵华档案数量如此之多,也肯定了档案的原始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价值。

  两批档案的先后公布,掀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报道热潮。从年初至今,很多人发现时不时就会看到或听到有关吉林省档案馆公布日军侵华档案的各类新闻。更有外媒对此评论称,“档案还原了日本军国主义原形,是以日之矛攻日之盾”。

  “用档案说话,让历史原本再现”

  81岁的赵素娟是赵玉洁的“老领导”。20多年前,作为日语人才被引进到吉林省档案馆的赵玉洁,就被安排到了赵素娟所负责的历史处。

  刚入馆没多久,赵玉洁就参与到馆藏日本侵华档案的阅读和整理工作中。1990年代,全国各档案馆通用的档案整理方法是案卷级整理。例如,一卷档案中有20件具体文件,那么挑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份作为提名文件置于卷宗最前面,并同时注明该卷档案的大概内容,赵玉洁解释说。

  就是依此较为简洁的整理方式,10万卷(件)档案陆续整理完毕也花费了十余年。而现在,吉林省档案馆正在做的是对这批庞大数量档案进行文件级整理,即对每一卷里的每一件档案内容按照不同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翻译和后续研究。

  事实上,在两批日本侵华档案公布前,吉林省档案馆依托馆藏10万卷(件)的史料,先后出版发行过诸如,东北抗日运动概况、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伪满洲国图片写真、日本关东军文件集等多本图书。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在2001年9月,吉林档案馆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批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有关档案。两年后,这批档案被结集成中、日两种语言版本的图书,名为《“七三一部队”罪行铁证》,分别在国内和日本发行。

  “定期公布和出版馆藏档案的相关内容,是我们的常态工作。”尽管如此,让赵玉洁和同事无奈的是,外界仍然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忙什么,馆里究竟保存了什么。

  现任吉林省档案馆馆长尹怀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今年公布两批日本侵华档案背后的故事。

  自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以来,日本右翼分子抹杀侵华历史的言论、行动越来越猖獗。从2012年年初起,“对馆藏日本侵华档案进行再次整理、翻译和研究,用日本人当年留下的罪证去反击他们抛出的不当言论”成为吉林省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行动。

  当时,在吉林省档案馆的现有工作人员中,没有人比时任历史处处长的赵玉洁更熟悉这批档案了。赵玉洁和历史处工作人员先拿出了针对日军侵华档案的14个专题。档案馆鼓励馆内全员参与,自由组合团队,公开竞选各自感兴趣的专题。最终吉林 省档案馆所有部门共计122名工作人员全部参与到了日本侵华档案的发掘工作中。

  14个课题小组分别整理和翻译相关档案、撰写研究报告。除此之外,每个课题组还要依据档案中的史实创作纪录片脚本。

  这两项任务对于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而言,都非易事。

  日语翻译人员紧缺,吉林省档案馆就从社会上招募一批兼职翻译。馆内人员几乎没人写过纪录片脚本,就只能边学边写。“要举全馆之力,用档案说话,让历史原本再现。”尹怀对记者说。

  “让档案里记述的民族苦难史被更多国人了解,把如山的铁证公布给世界”

  至今,赵玉洁仍清楚记得多年前反复做的噩梦,“731部队的人要抓我,我就拼命跑,躲到草堆后面被发现后,再站起来拼命地跑……”

  刚参加工作时,作为单位里唯一会日语的工作人员,赵玉洁每天都要穿着白大褂、戴上白帽子、口罩和手套,独自进到库房里阅读档案,并且按照要求,要在库房内把门反锁。当第一次翻阅到记述日军用各种方式杀害中国人的档案时,禁不住联想画面的赵玉洁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发冷,跑出了让她害怕又压抑的库房。在阅读档案的那段时日,这样的经历有过多次。

  现在,类似的梦境和压抑的经历继续在年轻的档案工作者身上频现。

  25岁的李星,已在吉林省档案馆工作快3年了。入馆没多久,加入到日军侵华档案翻译工作中的李星就开始经常碰到“血淋淋的文字”。

  “日军让中国人成排地站在池塘旁,然后日军进行射杀,最后池塘里的血液浓到鱼纷纷翻着白肚漂上来。日军杀完人后,看着池塘里的尸体起起伏伏,居然还觉得很开心。”因为要准确翻译,必须要认真、反复阅读这些文字的李星,很长一段时间压抑的情绪无法排解。

  档案公布后,尹怀去各大网站看了许多评论的帖子,“我们作为二战的战胜国也是亚洲战场的最大受害国,至今老百姓对那一段苦难史还是很介怀。”他说。

  今年3月,为弥补自身研究能力的不足,吉林省档案馆与吉林大学合作成立了日本侵华史研究中心。由吉林大学集合该校6个学院的有关研究教师,同时聘请档案馆6位研究人员作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日军强征和残害“慰安妇”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军731部队细菌战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本对华移民侵略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本强征奴役劳工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本对东北文化侵略的整理与研究;关押美英战俘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邮政检阅制度”与思想统治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本对东北残暴殖民统治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日军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斗争档案的整理与研究等10个方面。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