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浅析中国画创作中的山水人文精神
黄群翱//www.workercn.cn2014-08-18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大国在绘画方面更是蕴藏着浓郁的山水人文精神。在我们的民族精粹——国画艺术中,山水人文精神的体现尤为突出,可谓一枝独秀,是众多习画之人竭尽一生都会去领悟和学习的精髓。

  大自然之山水,不仅展现着四季的更迭与变幻,更是一串遗散在历史空间的文化符号,恢弘宜人的景象令人向往,耐人探寻。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我国的许多墨客文人便把山水视为知音,每当登山临水便会情不自禁地挥毫泼墨,抒发情怀,使情与景在画作中交融在一起,达到人、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在画作之中,他们的风华义气、坚韧不拔等情志和感慨也会渗透其中,使画作承载生动的山水意象,蕴藉丰富的人文内涵,呈现特定的时代精神。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画的山水人文精神。

  在国画学术上,通常认为北齐至隋之间(约550-600年)的大画家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是第一幅传世山水画。画作意境优美怡然——云雾缭绕于山峦之间,小桥流水,行人悠悠,一派游春踏青的景象。《游春图》标志着我国的山水从人物画中剥离开来,从原来的人物画的附属地位演变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进而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到了唐代,文人的介入迅速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较为典型的文人便是王维,他40岁便隐居蓝田辋川,并寄情于山水书画,终日习作,开创了文人介入到艺术创作的先河,升华了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层面。元代以后,文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不被社会认可。许多文人仕途失意后,受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和禅宗教义的指引,田园山林成为他们心灵的唯一慰藉和最后归宿,这却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如《溪山行旅图》的作者范宽,卜居于终南太华山中,一生未仕,终老林泉间;明晚期的董其昌可谓一枝独秀,其画作恬淡静谧,意境古雅,对人文精神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石溪、龚贤等人更是因为明朝遗民的缘故,常年隐居山林之中,体味山水之韵,创作绝世墨宝。清朝末年的虚谷,山水画多以小品为主。近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人更是把中国山水画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并传承着国画的山水人文精神。

  中国画的绘画讲求以“六法”为标准,即我国古代评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的六项标准。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对“六法”的解释也有独到的建树:“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递送是也。”即可简单理解为:神韵、笔触、形象、色彩、位置和递送。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在于创造形神交融的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内涵。在山水画的创作之初,作者一般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寄托于自然或山水,要对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即所谓的寄情于山水,才能创作出“形似于景却高于景”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山水佳作;在创作中要摈除对自然山水的狭隘理解,体会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并注重对画面中景物或事物之间的微妙关联的细节刻画,做到虚实相生、相互映衬的艺术表达,以此升华和滋润作品的灵性。

  山水、花鸟、鱼虫等是中国画中描绘最多的对象。山水,气势恢宏,能体现出非凡的气魄;花鸟,灵性生动,寓意吉祥;鱼虫,活泼可爱,象征美好。一些植物也被文人墨客赋予了人文精神层面的内涵:富贵荣华如牡丹,孑然孤傲如梅花,高尚纯洁如荷花,苍劲有力如松柏……当画作中出现这些植物时,赏画之人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这些植物所代表的内涵,继而细品作者绘画时之心境。

  总而观之,中国画创作中的山水人文精神具有深层的内涵。所谓“意存笔先”,即画如其人、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都对画家和赏画者提出了更具内涵的要求,准确地把握住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道路,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极富人文精神的绘画风格、绘画美学体系,把中国山水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当代绘画者之己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