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精神支柱建设通行载体的启示
杨金海 韦文英 张治银 刘长军//www.workercn.cn2014-01-1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古今中外精神支柱的建设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至少有六个方面的精神载体,即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精神支柱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精神支柱建设搞得好与坏,是衡量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和牢固性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尺度。因此,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精神支柱建设。每当重大的历史关头,总是能够用高尚的精神去鼓舞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加强精神支柱建设,筑牢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增强我国软实力。

  正像自然界发展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有其可遵循的客观规律一样,精神支柱建设同样有其可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时代而消亡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加强新时期的精神支柱建设,搞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必须遵循精神支柱建设的基本规律。否则,我们就会走弯路,甚至会付出巨大代价。

  通过总结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我们自己的经验,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精神支柱的建设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这至少包括六个要素,也是六个方面的精神载体,即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当然,在不同时代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我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借鉴这些经验。例如,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但通俗化工作不够;有教师,但只限于学校,社会大众的教师即社会化的布道者严重缺乏;有听众,但也只限于体制内,社会大众只是潜在听众,没有机会变成现实听众;有殿堂,也限于学校或极少的文化馆,社会化的殿堂很少,不少人想找精神寄托也无处可去;有个别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但少得可怜,更缺乏适当的地方供人们学习敬仰;有礼仪,但远远不够。我们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精神支柱建设,就应当科学借鉴古今中外的一些经验,按照精神支柱建设的基本规律,在这六方面下大功夫,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物质载体建设,特别是各种类型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

  为历史名人建堂设馆,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比如,遍布全国的孔庙是孔子儒家思想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原因,等等。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成为了我们的指导思想,却还没有像样的面向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展览馆,可供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表达精神诉求,瞻仰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寻求精神慰藉。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当前精神支柱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在搞好国家层面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展览馆,给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家园。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在北京建设多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展览馆总馆,各地方再根据统一规划,逐步推进类似场馆建设。作为精神寄托和精神诉求的圣地,这些场馆应该建设得宏伟、庄严、肃穆,使人身处其中时,自然而然地产生神圣、崇敬之情。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展览馆为主体,还应该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文化馆、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党史馆、革命旧址、领袖故居、英雄故居以及红色旅游景点等,逐步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载体体系。

  有了马克思主义场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就有了宣传教育基地,大众化、社会化的经典、教师、听众、形象、礼仪等也将随之逐步完善起来。首先,场馆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是精神产品的集散中心。有了这些场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传播史上的杰出人物、马克思主义人物传记、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生平故事、轶闻趣事、革命事迹等方面的通俗读物,以及蕴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哲理的电影、电视剧、卡通、视频、音乐、舞蹈、评书等文艺作品,都可在场馆里展示,提供给群众传阅,以及免费派发。其次,场馆是吸收和培养马克思主义宣讲员的基地,也是思想交流讨论的很好场所。有了这些场馆,就需要大量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专业宣讲员,还会涌现大量的思想理论讲演者、辩论者,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将不断发展壮大。再次,场馆是展现领袖和英雄形象的很好依托。第四,场馆是礼仪表达的理想场合。礼仪既是精神支柱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思想理论影响力、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有了场馆基地,群众可以在场馆广场上举办音乐会、联欢会等。最后,场馆是受众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诉求圣地。有了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读物和精神产品,有了充满激情的宣讲员和精彩的交流讨论,有了可供瞻仰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再有形式多样的精神诉求表达仪式,听众自然会不断增加。也正是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人们的心灵会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情操会受到深刻陶冶。

  从以上论述可见,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这六个方面的精神载体,是总结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设而得出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六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精神支柱建设的直接效果。但从我们目前精神支柱建设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应该是抓好场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做好几个主要方面工作,一是思想上要树立意识形态全面观、科学观和战略观,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精神支柱建设;从意识形态形成发展和精神支柱建设的客观规律出发,使精神支柱建设步入科学化、集约化发展的轨道。二是要有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将精神支柱建设看作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确保用地和财物支持。三是建立中央层面的协调管理机构,统筹全社会精神支柱建设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