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主体性构建
兰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www.workercn.cn2014-03-07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不仅展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更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要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确立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

  价值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关于主体的问题。如果没有价值主体,那么一切外在事物的价值都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达成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地位。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作为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形成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最终评价尺度,因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理应享有政治和道义上的神圣地位和神圣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认同,就必须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利益。价值主体之所以能成为主体,是由于其内在的价值需要,价值主体能够对价值客体的价值属性作出感受和判断,并能够基于价值客体对自身的重要性来协调自身与客体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必然要解决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在妥善协调不同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保障认同主体最基本的利益。

  三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能动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中,必须使价值主体回归到人民群众之中。认同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践行,只有使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来,才能够汇集民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评价表达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权利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这凸显了人民群众在价值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保障认同主体的地位,就应当构建评价表达机制。

  一要拓宽和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只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才能够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从而在社会自我意识的自觉表达中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我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和重组加剧,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党和政府应特别关注人民群众的评价,特别是各种社会思潮所起到的传播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重视社会舆论和网络舆情的收集和整理,关切人民群众心理的疏导。另外,大力发展新型民意机构也是实现民意表达和群众利益诉求的有效补充,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发展民意调查机构,拓宽民意机构的覆盖面,并重点关注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有效解决体制内民意表达难题,及时地将民意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要推动群众参与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党的建设中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无法对政府的行政权力实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无法真正地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群众监督和评价机制,使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让党的领导干部对民负责,在主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为民分忧,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和引导民意,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要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培育和发展第三方机构,进而强化群众的政绩评价效果。

  三要开展网络政治沟通。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沟通异军突起,为保障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新的契机,推进了人民群众有序参政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网络政治沟通,一方面要优化网络政治沟通的主体,即政府、领导干部和广大网民,目前尤其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与广大群众沟通的主动意识,提高网络政治沟通的水平和能力,将了解民意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便于网络政治沟通发展的条件,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使民意能够最终展现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

  构建利益整合机制,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应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需要,协调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

  一要合理分配利益,协调利益关系。首先,要加大政策调控,平衡利益结构。积极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要通过政治和精神文化的调节手段,形成一套系统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相互调节的有机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利益整合机制。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应当建立一种以承认社会利益异质性为前提,以多元利益主体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各得其所为目的的利益整合方式。当前,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利益的调控能力,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利益关系的自我整合机制。再次,加大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利益矛盾。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相关法规和制度,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合法利益的实现。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将更多的没有社会保障的人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内。此外,还必须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控制弱势群体的规模。

  二要优化阶层共生,实现利益共享。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和精神利益的共享。首先建立公正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中国目前由于社会资本的分布不均衡,弱势群体占有社会资源较少,阶层流动趋于“固化”状态。通过建立公正和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使各阶层不论身份地位和所掌握资源的多少,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其次,进一步拓展社会新阶层的发展空间。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社会阶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进一步拓展社会新阶层的发展空间,扩大群众基础,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

  构建示范推进机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行业模范和文化工作者等先行群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量,能够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强有力的价值示范和表率作用,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中来。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机制构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应当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行业模范等社会群体的示范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传播和引领作用,通过示范推进机制来促进群众的道德践行,将有利于巩固价值认同的成果,鼓励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中央精神坚定的贯彻者、执行者,既是普通的社会存在者,又是社会的组织管理者,只有切实提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也才能进一步统一全党乃至全社会的思想意志。要把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干部选任用和考核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显得十分重要,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是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社会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一言一行都被人们所广泛关注,而且其言行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很大的关联度。因而,社会公众人物必须注意在公众场合的所言所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由于时刻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公众人物的言行都可能起到引导公众意志的社会效应。

  三是行业标兵的示范作用。社会各行业中的榜样和标兵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本行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精神推动力。因而,要善于发现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挖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生动形象的鲜活事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生活化、具体化,更富亲和力,通过各行各业的引领效应和辐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执笔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先春)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