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赵克志//www.workercn.cn2014-03-0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就贵州来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的根本任务。贵州88个县市区中,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能不能如期实现同步小康,扶贫攻坚是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西部大开发13年来,中央财政对贵州转移支付高达10052亿元,其中“十二五”前三年5184亿元。目前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扶贫难度相对较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陆续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创新“五个机制”,切实增强“五个力量”,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

  发展是最大的扶贫。减贫脱贫,关键要有产业。随着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到了实施大规模产业扶贫的阶段。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立体气候明显,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但受气候、土地等条件制约,“礼品”、“贡品”多,商品、产品少,难成规模,没有效益,农民也富不起来。产业要发展,既要有比较优势,又要有规模效益。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整合扶贫产业,培育能够带动面上贫困群众脱贫的大宗特色农产品。目前正在重点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其中蔬菜超过了1000万亩,茶叶600万亩,中药材300万亩。为了推动扶贫产业的整合,我们改变以往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分配方法,把资源整合起来向重点产业集中,明确70%以上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去年省财政投入2.54亿元建设了16个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流转土地建设产业基地,既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又通过土地租金和劳务报酬,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

  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仅需要农业产业的带动,还需要工业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来拉动。在县域经济中,最能够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工业产业一个是农产品加工业、一个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我们围绕提高工业经济、城镇化率、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以“五个100工程”为抓手,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和标准厂房,引进了一批企业入驻,去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超过5000亿元。过去两年,我省贫困人口减少392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提供了有效就业。去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园区就直接创造了22万。

  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

  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句话,对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贵州来讲,意义更为重大。

  通过城镇化拉动减贫脱贫,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流动。在贵州,不仅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而且由于目前农民享受的优惠政策多,城市的相关保障又跟不上,城市生活的不可预期使一些农民不愿意转变为市民;另外,农民向城镇转移后,给所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了一定压力,影响了转入城市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全省630万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全省除贵阳逐步放开外,其他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对于进城落户农民,全面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在农村的权益和“两栖”生活方式。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小城镇,是推动农民就近转移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们规划建设了100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建设一批产业型、旅游型、移民型、商贸型特色小城镇。到2017年每个县市都将建成3—5个特色小城镇,全省可新增城镇人口120万,带动城镇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我们把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计划再用两个五年时间把48万户、204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到城镇和园区,目前已搬了25万人,整个工程可以提高城镇化水平5个百分点。实行政府集中规划提供宅基地模式,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引导群众集中建房,既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又可以形成新的农村居住社区,减少公共设施配套的成本,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

  推动城镇化,还要解决区域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我省最小的县只有11万人,城镇人口不到3万。乡镇和村布局也很分散,既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很大困难,又严重影响了城镇的发展。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推动区域空间优化调整不但紧迫,也具备了条件。为此,我们将重点依托产业园区、公路沿线、集贸市场等开展乡镇撤并,加快农村人口集聚、促进农村加快发展。适应乡镇撤并需要,实行小学适当向中心乡镇集中、中学适当向县城集中,通过集中资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

  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省和贫困地区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通过不懈努力,我省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4000公里,2015年可以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通车里程282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641公里。与此同时,我们切实推动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去年全省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十二五”期间将新建74328公里农村公路,并注意优化农村公路网,实现与骨干路网、城镇园区的联通互动。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到2016年将全面解决目前14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单位进行资金整合,并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融资渠道,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围绕建设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投入1500亿元,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工投劳,发动群众自建、自用、自管,形成合理的水价、电价形成机制,有效降低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防止返贫的基本途径,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兜底责任。

  推进扶贫攻坚,解决好就业问题非常关键。我们把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放在扩大就业上,把促进贫困家庭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整合部门培训资金,实行定点培训、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实施“3个15万元”政策,通过财政补贴15万元、税收奖励15万元、担保融资15万元,大力发展小微型企业,努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近年我们启动了教育“四项突破”工程和“9+3”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力争再用“两个五年”的时间把教育搞上去。在推进9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学前3年和中职3年教育,2013年全省新建、改扩建400所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了106所中职学校,加快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以县为单位实现了全覆盖,惠及全省连片特困地区347万农村中小学生。实行免费中职教育,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引导“学校建到园区、车间搬到教室、专业围绕产业、学生就近就业”。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三年招聘7.8万名教师,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公租房,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

  按照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的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突出四个“重点保”,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一是重点保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对150万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人员实行长期供养。二是重点保老人,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农村缴费困难人员实行财政全额或部分缴费补贴。三是重点保病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防止因病返贫。四是重点保计生户,实行扶贫、低保政策优惠制度,形成优先帮扶的利益导向机制。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扶贫领导强的地方,工作就实,脱贫就快。

  考核是“指挥棒”。我们将改革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对贫困地区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真正集中精力抓扶贫。坚持领导干部定点帮扶,一定3年,不脱贫,不脱钩。探索“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机制,对减贫成效明显县乡给予奖励,对提前“摘帽”的县乡,保留原有扶持政策,从“摘帽”当年起到2018年,每年另外奖励县1000万元、奖励乡镇100万元。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将坚持动态监测管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对象精准、规划精准、资金项目精准、脱贫措施精准和组织领导精准。把扶贫资源瞄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切实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

  搞好扶贫开发,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推动工作重心下移。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建立从优秀村干部、优秀驻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机制,着力建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定期表彰奖励20%的先进村支部书记,从县乡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派村支书整治调整20%的后进村。坚持自带行李、成队建制、工作在村、帮扶到户,在过去3万干部驻村的基础上,今年派出5万干部组建11000多个工作队,对全省贫困村实行全覆盖。

  扶贫开发事业,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和外部力量的支持。目前,有31个中央单位、8个东部发达城市对口帮扶我省,这是中央对我省的特殊关怀,体现了8个城市的高度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希望在对口支援的基础上,推进实施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一是促进干部挂职互派,把东部干部“请进来”,让贫困地区干部“走出去”,形成“追撵机制”和“鲶鱼效应”,从学着干、跟着干,最后变成自己干。二是促进产业合作共赢,共建园区,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实现优势互补。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将规划共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分区”,帮助遵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促进科技人才交流,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