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北大讲话中的故实
//www.workercn.cn2014-05-22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孟繁之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大考察,考察结束,召集北大师生座谈,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讲话援引古今,出入六经四部,辞气恳切,洒洒万言,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一致的赞誉。这篇讲话,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学养渊深的传统文化修养,也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体贴入微”的认同态度。现就讲话所捃摭故实,略作阐释、贯通。

  “民惟邦本”,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孔颖达疏云:“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

  “天人合一”。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五子”的张载,云:“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意思是说,人性的善良是出于天的实理,故交相致,而明诚合一。张载之前,对天人关系有所论述者,如《庄子·天下篇》里所说的“不离于宗,谓之天人”,《汉书·司马迁传》里说司马迁“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均可细味。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一句可与《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互为参证。《国语·郑语》引史伯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古人认为,相异相反才能产生和谐,完全相同只会产生单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乾》意谓要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第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孙希旦《集解》:“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此句本义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引申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本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谓国家兴亡,即使是普通的人,也都有责任。

  “君子喻于义”,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并非概不言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这里是说,君子晓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此是“义”“利”之辨。

  “君子坦荡荡”,语出《论语·述而第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晏《集解》引郑玄语曰:“坦荡荡,宽广貌。” 后遂以“坦荡”形容胸襟开朗,心地纯洁。翻译成今文,意为君子心怀总是平坦宽广,小人心怀永远忧惧不安。

  “君子义以为质”,语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说:“义以为质谓操行,逊以出之谓言语。”通句意思是说:君子按照义来修养自己的品质,按照礼来行事,用谦逊的态度讲话,靠信实取得成功。这才是君子啊!

  “言必信,行必果”,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何晏《集解》引郑玄语曰:“‘行必果’,所欲行必果敢为之。”《墨子·兼爱下》亦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指说话一定要信实,做事一定要果敢。孔子曾说:“信近于义,言必复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意谓人如果没有信用,不晓得那怎么可以。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亦说:“伐丧无义,叛盟无信。”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第四》。此句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有德者不孤立,必有同志为邻,如《集解》说:“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朱熹《论语集注》亦主是说。另一种则认为成德不孤,必有善邻相助,如皇侃《论语义疏》即云:“言人有德者,此人非孤,然而必有善邻里故也。鲁无君子者,子贱斯焉取斯乎?”如是,则有德者不孤立存在,必有善邻玉成其美。两说皆可,但后一种流传更广。

  “仁者爱人”,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孙钦善先生《论语本解》解释云:这是从消极方面(有所禁止)表述宽厚待人之道。从积极方面表述,就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意谓和睦共处,相互帮扶,共同防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修身》:“老老而壮者归焉。” 杨倞注:“老老,谓以老为老而尊敬之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者意同。

  “扶贫济困”,语出《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扶贫济困”是仁爱之心的表现。

  “不患寡而患不均”,语见《论语·季氏第十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通句的意思是说: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国家动乱不安。因此,如果能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如果能和睦就无所谓人口稀少,如果能安定就不会被倾覆。俞樾《群经平议》从之,认为“寡”“贫”二字应倒过来,主张两句改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但李零先生认为“贫”与“寡”同义,“即使调换位置,也不影响文义”“不改也读得通”。

  此外,如“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见刘向《战国策》卷七《秦策五》“谓秦王”所引逸《诗》:“《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这句话是说一百里的路,虽然已行九十里,但犹同行五十里一样,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大学》,朱熹《集注》谓:“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也给青年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教导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习主席在讲到四点希望时,也分别用典,阐释说明。其所用典实如下: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语出《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世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称之为“四维”。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一句,极其罕见,语见北朝齐刘昼《刘子·崇学》。可用于劝学及谋事。大意是: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而成极深的井。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则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文中此句,意指不学习就无从增长知识,提高才干。

  “德者,本也”,语出《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者之本为何?古代以孝为德本。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语出《周易·益》大象。指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见《论语·为政第二》。此句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则出自《礼记·中庸》。“博学”,广泛地学习;“审问”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慎思”,勤于思考;“明辨”,辨别分明;“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通句意思,正如王阳明《传习录》卷上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惟精而求惟一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语出《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谓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像这些典故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