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爱的教育”回归和新起步
朱相远//www.workercn.cn2014-11-24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教无类”、“仁者爱人”与“爱的教育”正好吻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讲话中提到的。那么,教师大计,以何为本?其实,习总书记在通篇讲话中,实已作了回答:爱心为本。他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这把爱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笔者深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讲话,是一篇难得的教育学佳作,是当代中国的“师道”,也是对肃清“左”的思想在教育界中残留的一剂良方。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教育与教师中仍缺少爱,或爱心不够。这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路径曲折的反映。中国现代教育始于民国之初,废除旧式私塾,改为学校。尤其“五四”之后,新式教育体制日臻完善。当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教育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时,其交叉结合点就是爱。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有教无类”、“仁者爱人”,这同“爱的教育”正好吻合。

  1926年,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就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小说(原名《心》),翻译成《爱的教育》出版。这是作家以自己儿子在小学四年级时,一年日记为蓝本,而写成的日记体小说,由100多篇文章组成。上自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下至对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故此书成为意大利十大小说之一,后被译成多种文字,百年来畅销全球不衰。到1949年,夏丏尊译本的《爱的教育》共翻印了19版,且还有几部其他中译本。这部小说,深受中国各界人士推崇,“爱的教育”也就此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准则与信条。许多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斯霞等,无不主张“爱的教育”。

  然而,1951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而受到批评,《爱的教育》被视为宣扬“人性论”、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小说。当时在教育领域的一种主导声音是:一切以“对儿童的爱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必须批判,“爱的教育”戛然而止。仁爱、诚善、温良恭俭让被忽视。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战线“左”的影响开始得到清除,《爱的教育》一书得以再版,但却很少被提及。今年,第30个教师节时,习总书记发出振聋发聩的上述名言。这不仅是“爱的教育”的回归,也将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拐点。笔者以为,这种“爱的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通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用爱培养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

  博爱——“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

  厚爱——“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严爱——爱心,不是溺爱,而是严爱。“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享其师’、‘信其道’。”因为“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当今是人人要接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故每个成年人,也要不断补受“爱的教育”。这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正能量。(作者为全国人大原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