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在变与不变中探寻战争制胜机理
鲁传刚//www.workercn.cn2014-04-01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要点提示

  ●信息化战争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体现出与以往战争截然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于战争背景、作战手段和方式等方面。

  ●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相比,在战争作为政治的继续等本质属性和实力是制胜的基础等基本规律上没有改变。

  ●研究信息化战争,需要认清现代战争与过去战争相比的变与不变,在比较中探寻其制胜机理。

  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战争相比有三大变化

  战争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围绕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引发的信息化战争,其背景变得更加复杂。比如,经济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间既斗争又合作成为常态;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矛盾时常显现;我任何战略方向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引发多方向、多领域连锁反应。

  战争方式发生改变。信息化战争不可能是堂堂之阵,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战争与非战争界线更趋模糊,军事斗争样式层出不穷,战场不确定性增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迫应对、未做充分准备。瞄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就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立足解决现实问题,主动设计战争,充分进行准备,这样才能保持战略主动。

  战争手段发生巨变。信息化战争使用战略力量达成政治军事目的的选择更趋多样,军事角力在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战场空间同时展开,无形战场作用更加凸显。无论战争行动还是非战争军事行动,都需要大体系支撑、大区域部署、大数据保障。

  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战争相比有三个没变

  首先,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本质没有变。战争是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民族、种族和社会团体以武力方式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作为政治的继续,战争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最后手段。世界上没有一场重复的战争,但在战争本质问题上都是一致的。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战争的政治目的性将会更加强烈。因此,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和研究政治本质,增强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

  其次,战争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战争基本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中诸要素间的本质和必然联系。无论在信息化战争还是传统战争中,实力都是制胜的基础,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在任何战争中,正确的战略指导都是制胜的关键所在;武器虽然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但人始终是决定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装备,而是人。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之后,数量很少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便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兵器,进而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和指挥决策速度。这种现象显示的并非人的作用下降,恰恰说明信息化战争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来胜任指挥岗位。

  第三,战争作用没有改变。战争由于具有极强的暴力性质,因此往往会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对社会进步产生某种阻碍作用,中断一国发展进程甚至造成倒退。但如果运筹得当,战争的损失也会被降低到最小,并有可能为一国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和实惠。

  打赢信息化战争应把握三条制胜机理

  时刻准备着打仗,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准备好了可能不打,准备不好却可能被动挨打。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机悄然而至,我们却全然不知。未来战争打不打,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但我们必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近年来,面对周边“热点”频发,我们主动稳妥应对、达成了战略目的。未来我国发展进程中仍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迫切需要丰富和拓展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思想,把眼睛向内与向外统一起来,坚守底线思维做好战争准备,为国家和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赢得战场胜势靠的是“软、硬”手段有机结合。信息化战争是体系对抗,依托的是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快吃慢”靠的是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在多维立体空间一体化有序快速运行。其中,体系作战能力中的“软件”作用更为突出。比如,如何解决目标识别难的问题:缺少敌军飞机舰船目标的电子指纹数据,无法进行对比分析,没有这些数据先进装备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如何解决数据传输难的问题:目标信息传到武器平台,如果数据链出现信息丢失,将难以满足武器平台发射需要。还比如,如何解决抗干扰难?海空军武器平台的制导方式易受干扰,不解决这个问题,打得准是很难的。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不仅需要先进武器装备,更需要长期战备和训练积累。信息化战争必须从“知彼”开始,通过长期、多手段准备把对手搞透,把对手数字化、对手主战武器信息卡片化,为体系对抗、克敌制胜提供保障。

  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需要依靠民族凝聚力。近几场局部战争,是一种非对称作战、双方实力悬殊,也可以说是典型的“打人”式战争,而不是势均力敌的“打架”式战争。我们未来应对的战争很可能是“打架”式战争,用这种“打人”式作战理论指导未来战争是不行的。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制胜之本。潜在对手不怕我们技术突破,就怕我们团结一心。科学技术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研发需要一个过程,提高民族凝聚力往往立竿见影,创新发展新形势下人民战争理论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打赢未来战争。

  编辑感言 ■周 峰

  看透拿破仑身前的迷雾

  被称为西方“战争巨人”的拿破仑和“兵圣”的克劳塞维茨虽无面对面的较量,却也有过数次间接交锋。1799年11月9日,年轻将领拿破仑成为法国最高统治者,也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人物。随后为抗击欧洲封建势力反扑,拿破仑组织兵力数次对抗反法联盟。其中1806年10月在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中,拿破仑击败了以俄国、普鲁士为主的第四次反法联盟,迫使普鲁士投降。这场战役也是拿破仑与克劳塞维茨第一次在互为敌对的战场上交锋。时年26岁的克劳塞维茨当时是普方高级将领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风华正茂。战场厮杀的瞬息万变尤其是他本人被法军俘虏的经历,成为其酝酿《战争论》这坛老酒的“谷粒”。

  一年后,克劳塞维茨获释。又过了三年,普鲁士同意与法国结盟。克劳塞维茨愤而辞去军职,投奔俄国抗法。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是欧洲少有的反法坚定派,他曾强调:“即使欧洲的全部刺刀都集中到俄国边境上来,也动摇不了我抗法的决心!”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兵败莫斯科开始撤退时,以俄骑兵军官身份参战的克劳塞维茨曾奋力追击,欲将其生擒。但身经百战的拿破仑,还是在一片狼藉中实现了全身而退。

  克劳塞维茨虽未擒获拿破仑,却捕捉到了他的思想,以手中笔揭示了真实的拿破仑:虽然拿破仑军事艺术出神入化,但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法国利益,政治是其第一出发点。至于欧洲各国老皇帝们东奔西走围攻拿破仑,同样也是为了捍卫自身的统治地位。政治是战争母体,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暴力单独看待。相比于后来在《战争论》中提出“战争迷雾”概念,克劳塞维茨认为审视战前迷雾更为重要,包括准确判断各方政治态势,洞悉战争征兆,权衡打与不打等等。但无论破解何等迷雾,都不过是解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其所需借助的是一串钥匙:问题意识、掌握一般或特殊规律和及时的情报信息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