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
颜晓峰//www.workercn.cn2013-11-25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是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是改革开放历史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动员令,高举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领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30多年来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巨大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宣示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正在凸显,需要继续新的改革,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支持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利益不平衡,促使人民群众呼唤全面深化改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建领域推进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必然将中国改革开放带入新的历史阶段、推上新的历史高度。

  35年前启动的中国改革开放,一个重要动因就是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增长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也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全面深化改革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全会作出的《决定》,正是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还由于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表明改革的难度加大,深水区表明改革的风险加大。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时至今日,仍然有些人质疑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改过了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十分重要、十分迫切。改革开放是利益关系的重塑,30多年来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有的成为固化利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要求,所以必须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就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改变革除某些落后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形式。当前,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是发展的严重阻碍,所以必须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

  牢牢把握、全面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这个总目标,是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为基础,以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根据,以改革全局的整体联系为经纬,以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为准则,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确立了总方向、总原则、总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科学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战略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重要标志,抓住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总目标不能仅仅是经济领域或某个领域的改革,不能仅仅是各个领域改革具体目标之和,而是要在统领全局、把握大势、找准枢纽的层面上,提炼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需要不断予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的方略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制度完善要体现和落实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保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全会通过的《决定》,既是经济社会全方位改革的纲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紧紧围绕制度与治理的完善发展,具有全局性、本质性、时代性。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各种风险挑战压力加大。一个新的历史特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这一伟大斗争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制度自觉、自信、自强,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巩固强大、长治久安,击溃“颜色革命”的祸水,克服前进道路的阻碍,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表明我们党宽广的国际视野、先进的现代意识、成熟的执政理念,是走向未来、走向昌盛的能力保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系到我国能否在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社会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长期繁荣和谐发展。

  坚持做好“三个进一步解放”

  全会依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制度动力和社会动力。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三个进一步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以“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改革创新,让我们的制度在创造社会财富上更有效率,在激发人民活力上更有优势,我们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中国迈上新的发展高度、引领世界进步潮流。

  值得特别重视的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标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着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活力的酝酿和激发,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积极引导、努力激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释放创造力的性质与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当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束缚时,社会的创造热情受到压抑,社会就没有活力。只有从制度、权利、文化等方面共同创造一个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机制环境,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创造活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涌流、迸发出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和无穷能量。

  全会通过的《决定》,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强大发动机。《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这就从制度层面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等,按照《决定》的这些具体改革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就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