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群众路线是固本兴邦之道
//www.workercn.cn2014-01-26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意者享太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言概括了治国理政应有的人民观。试看古往今来,历代帝王凡关心民间疾苦者,鲜有乱政失察之举,亡国者却无不是高高在上、不解民情地施行庸政。国家的兴衰成败与人民的幸福疾苦紧密相关,不只是某朝某代的经验总结或者政党的纲领,而是经受了时空考验的历史铁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民是历史的主宰者,更是现实的缔造者。人民的幸福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起点,是正在扬帆起航的中国梦达成的归宿。全面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的时候,为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朝向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以群众路线为切入点教育干部、提振信心,无疑是明智之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都要以群众路线作为起锚的基点,都要以群众路线作为前进的动力,都要以群众路线确保正确的方向。

  问政于民,方能知民情、解民困。处于全面社会转型的中国,既有不同时空问题的交融,又有多元思潮的叠加。传统文化基础上普世价值的构造,执政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因地制宜又行之有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需要执政者知晓民情、掌握民意、解决民困,让工作落到实处,让行政行为有的放矢。治国理政不是闭门空谈,扎根社会才有发言权。要想执政为民,就必须深刻了解百姓所想,求教于百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表明,强行违背民意的政策最终都告以失败,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制度都取得长足发展。问政于民,不是运动式走访、形式化宣传,而是带着问题扎根基层,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养分。以人民的思维想问题,以人民的语言谈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办人民满意的事情。

  行政为民,方能达民愿、利民生。为人民服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也彰显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党和政府的公权力来自人民,公共行政就是要创造惠及全民的福祉。一个有效运作、服务于民的政府,就要如社会学家所言,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国家、政党、政府都是抽象意义上的存在,行政者的行为具体体现了国家意志、政党风范、政府作为。为民者行政,名正言顺,增加党和政府的威信;为己者行政,假公济私,割裂了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行政者的遴选与考核,不能单纯倚重某些数字化的标准,或者长官意愿,而是取决于是否达成民愿、是否为民谋福利、是否倾心于民生。行政为民,为民行政,就理顺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标明了公共行政的方向。

  善政得民,方能通民意,得民心。政要正,就要面对真问题。善政,指明行政的目的是至善,即让最大多数人民受益。也指明行政的过程是善行,即文明执政、浸透着善意和良心。一个善待人民、与人为善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受人民爱戴的政府。政府给予人民最大的善,亦将得到人民回馈最大的善。善政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人性的原则和理性的原则。关怀人的生命和尊严,从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就是人性的表现。符合逻辑演绎的规则,从制度层面规避风险,追求科学决策,就是理性的表现。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就容易贯通民意,通向人心;借助于理性的工具,就不难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方案,提高行为的确定性。合理科学的制度,仁义善德的行政,让国家与人民患难与共、荣辱与共。

  问政于民,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百姓的距离,从群众中得到的实践真知,才能以惠民的政策形式回到群众中去,并进一步接受群众的筛查、接受、修正。行政为民,理清了执政兴邦的鹄的,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需,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将无往而不胜。善政得民,铺陈了一条充满人性与理性的道路,官民都恪守人人平等的法律通则、践行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共同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创造。社会有机体的健康运作,依赖于社会大众信守的主流价值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依赖于制度化的社会规范体系,依赖于信任与关爱链接的人际关系体系。高扬人的价值、珍视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是群众路线的应有之意,是中国梦表征的精神典范。

  (作者单位:西藏民院法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