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两个一百年”光荣梦想(下)
//www.workercn.cn2014-02-27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者系永州市委书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李建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指引着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基本制度安排、贯彻落实到创新社会治理之中,才能保障社会的健康、稳定与繁荣。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一是形成诉求表达机制。维护人民主体地位、深化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社会治理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民参与机制,让民意在社会制度建设中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二是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体日益增多,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化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形成矛盾调处机制。在思想层面,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引导社会成员达成价值共识,消除彼此之间的认识分歧。在利益层面,要建立公平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规范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正义。四是形成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培育法治文明,将法治作为保障人民权益的主要方式。同时,要以民生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表达出建设富强国家的共同理想,又彰显出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期待。在社会治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财富创造、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倡导、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丰富社会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唯利是图等道德观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一些人突破道德底线,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就社会治理而言,我们也曾因为一度过分关注经济效率而客观造成了道德的边缘化。要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在社会治理与社会道德之间建立互助互补的协同机制,形成利益与道德的正向联系。我们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设立道德银行、完善道德信用机制和道德奖励机制等方式实现道德激励的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从制度上保障好人好报、恩将德报。对于违背道德的行为要予以严厉谴责和惩罚,提高不道德行为的社会成本。创新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合作体系,而不是完全依赖行政权威的一元管理。因此,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要创新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的手段、方法,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社会治理的文化环境。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文化环境。文化多元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浪潮让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与此同时,西方持有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国家和组织也从未放弃对于我国的文化输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应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干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方式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正确引导、规范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在日常治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作者系“长江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教授)

  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忠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全党智慧提炼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凝聚民族精神、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价值指针。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不断走向深入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要健全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领导体制。确保县(市、区)级以下相应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配置,并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二要建立学雷锋志愿常态化工作机制。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凸显学雷锋志愿服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三要发挥社会公众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是自觉自愿的高尚行为,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要积极扶持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学雷锋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激励机制。四要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要积极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根据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以地方性法规建设为突破口,条件成熟时出台志愿服务法、慈善法、见义勇为免费救助法等法律,构建起保障学雷锋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

  务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活动是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落脚点。务实有效的活动不但能传递人间温情,增加社会和谐因素,还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开展活动切忌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一要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开展活动。要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等必要的阵地设施,围绕百姓生活开展活动,将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注入生活文本,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二要把困难群体作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要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将服务活动做到弱势群体的心坎上。三要以民生权益帮扶为主要内容。以扶贫济困、应急救援、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民生权益帮扶为主要内容,注重实效,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实惠。

  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全社会对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共同认知,以及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参与。为此,要通过文化建设来积极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一要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宣讲。提升全社会对这项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注重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策划。认真总结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创新案例和先进人物,用群众的视角和话语,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体现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歌曲、图书、电影、动漫片、公益广告等文艺作品,让群众在文化消费中接受精神洗礼,提高社会公众对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三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补作用,构筑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的传播网络,强势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作者系湖南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春航标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南大学基地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是国民教育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践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前提条件,即需要、自我意识。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往往是社会正式或非正式价值观引导的结果。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通过广泛传播和有效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导力量,成为他们的青春航标。

  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泛娱乐化为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要真正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身体力行者,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典型宣传、社会实践等,要切实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论证技巧。在传播某个观点时,是只讲正面观点好呢,还是同时提出正反两种观点而后强调某一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更有影响力?这是任何传播者都会碰到的问题。社会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当听众与传达者的观点一致或对问题不熟悉时,单面论证效果更好;如果面对的问题较熟悉,听众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双面论证的效果远大于单面论证。此外,长期接受单面传播的受传者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也是弱的。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高校学生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单面论证的效果远远比不上双面论证。在网络时代,更多的时候甚至需要多面论证。在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一些易引发矛盾的热点问题只注重单面论证,反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引导时,应让大学生对问题的多个侧面都有认识,这样不仅会赢得他们对教育者的信任,同时可对他们进行“思想免疫”,增强其防御能力。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和教育对象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信息的传播。只有把握传播和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才能取得更好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注意有两类:一种是有意注意:另一种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朝向是受个人意图控制的。无意注意则独立于个人意图之外,主要取决于刺激特性。两者相互作用才能使主体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因此在传播和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情感和需求来确定目的、考虑过程。一些热点话题,如学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兴趣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巧妙地融入到教育对象感兴趣的热点中,才更易于被其关注和接受。

  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新媒体是其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便利程度。所以,除重视传统第一、第二课堂教学、社团及实践活动以外,我们要主动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等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客户终端、网络社交平台等,大力宣扬身边的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送到学生身边。(执笔人:刘建华)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