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中国梦”需要多民族文学书写
//www.workercn.cn2013-11-14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一个标志就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书面文学和作家。在转型时期,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观念、传播方式等都在变,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则是不变的。

  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看来,少数民族作家进行母语创作尤其是长篇创作的时候,写祖先、传统,写走出去面临的冲击、困惑等,产生了很多好作品。但是,如今写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牧场的作品还很少。

  为解决在民族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在11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上,与会学者聚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遵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精神坚守与形式创新等议题,致力于梳理少数民族创作与批评的导向,以理论自觉、艺术创新助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该论坛由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

  在民族作家的意识中,生态元素往往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不仅仅是用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和作为背景。评论家李鲁平表示,民族作家以敬畏之心叙述了生态的神圣性,汉族作家则以人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作家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进行多民族书写,可以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世界上不少民族文化已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消失了,我国也存在部分口头文化遗产和其他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消失的情况。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尹虎彬认为,虽然各个民族的趋同性越来越强了,但是民族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民族传统各异,面临的问题差异很大,其创作还是应关注本民族和本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作家对时代和世界的理解总是从家乡开始,家乡情结正成为传统文化的最后栖息地,作家的文学梦想始终伴随着故乡情怀。优秀作品在带给读者审美的同时,还能实现人类共享的效果。”尹虎彬说。

  讲好中国故事不单是少数民族作家的责任,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使命。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表示,从《诗经》、《离骚》到《三国演义》、《红楼梦》,文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在讲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传播有赖于中国故事的讲述。少数民族作家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风格、题材主题、艺术表达有助于这个话题的展开。讲好中国故事是基于中国经验的,中国经验是什么呢?一是悠久的历史和延续的文化传承,二是多民族长期共存的生存方式。把中国经验变成中国故事,有赖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努力提炼、升华、推进。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展示中国的变化、塑造中国的形象、弘扬中国的价值观,还有赖于理论的总结和评论的引导,但现实中则存在着理论评论滞后于创造发展的情况。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表示,文学各类型中评论相对较弱,尤其是方向性、历史性、脉络性的评论缺乏,专业评论人员也越来越少,且多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校。

  梁鸿鹰认为:“很多非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特别想知道少数民族文学界发生了什么,也需要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汲取经验。如果两者能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会有更好的成果。”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