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让城市更“城市”,农村更“农村”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已经成为继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之后,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和驱动力量。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定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城镇化的蓝图,一时间,新型城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关系到千万百姓的切身利益。究竟要着力发展大城市,还是加紧建设小城镇,究竟人们应该迁入大城市生活,还是应该留守小乡村,这些看似二元的问题能否在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对立统一的战略选择,这需要我们清醒的认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核心,选择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时代背景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就是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以及附着在户籍上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的配套问题,使得城镇体系不协调,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承载力面临严重考验;小城镇和农村的建设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是具有创新精神、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由之路,其目标是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利、享受同等待遇,不再有户籍的差别,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从诞生开始就与中国的改革相伴而生,这个改革就是对二元体制的变革。

  本质核心

  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但真正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比例却只有约36%,这个差距的背后隐藏的是两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享受不到城镇居民待遇和城市发展成果的现实。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却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自己在城市,家属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代价。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提升价值、增长质量,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和面积扩大,而是更加关注城乡协调、持续发展、集约发展,关注农民工如何从不平等走向社会公平,更好地享受权利和发展成果,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与提升。

  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增进人的幸福感,其发展过程不应该拘泥于城市好还是农村好,大城市优先还是小城镇优先的问题,这本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统一体。新型城镇化真正的重点是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整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使人们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能安居乐业。

  ——城市如何更像“城市”

  如果城镇化率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每年有上千万人融入城市,是限制还是放任,是疏还是堵,这是城镇化战略对城市的考验。以东莞市为例,东莞市有180万户籍人口,外来人口660万,远远超出本地人口,人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城市的资源多、就业广,人口向这里集中、产业向这里聚集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如果顺其自然发展,随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病”将不可避免地阻碍城市发展;但严格限制的结果又会造成城市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东莞采取的是有条件的放开户籍限制,通过向国外学习“积分制”的办法,使外来人口能够按照积分多少获得落户资格和相应的福利待遇,从而使优秀的农民工能安心在城市生活。因此,要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城市除了要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岗位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等,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以多种灵活的方式,让这些为大城市作出贡献的农民工享受到与城里人平等的待遇,让城市成为他们宜居、宜业、宜生活的地方,这样,城市才更像城市,人们才更有归属感。

  ——农村如何更像“农村”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200多万个自然村,7亿多的农民是城镇化的主要对象,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了城,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农村因此而出现耕地荒芜、劳动力断层、留守儿童、农村离婚率上升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这与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说到底是以农民为本的初衷相背离。新型城镇化是以不牺牲、不放弃农村为前提的,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充足的土地资源、优美的山水环境,如果能就地转化资源,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鼓励农民向中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或许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途径。以临潼为例,临潼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探索了一条新型城镇化的“绿色之路”。2010年,临潼依托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与曲江联合打造了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将“人的城镇化”作为区域开发目标,实现了“绿色产业、绿色就业、绿色发展”的绿色城乡统筹。目前,度假区已在2.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新建项目近三十个,实现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7000元,新增就业岗位1700余个,通过组织就业培训、建设安居工程、统筹养老设计等举措,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城镇化中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由此可见,在农村新型化的道路上,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主城区+中心城镇+小城镇+新农村+新社区”的城镇化体系,因地制宜,就近城镇化;其次,要通过调动政府、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大环境,保证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保障、住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配套;再次,消除体制障碍,包括推进户籍一元化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最后,要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切实赋予农民与城市对话的平台和机制,提高农民的参与性、谈判性和舆论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农村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对等发展。

  结 语

  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型化复合发展,城市、城镇、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镇则镇、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让城市和农村同样美丽,人民满意幸福,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西安市社科院经济所)

  【延伸阅读】

  不要将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

  “城市和农村要互补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指出。有些经济学家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农村的人口搬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会自动提高、社会分工会自动推进、科技水平会自动发展。这其实是有问题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健康城镇化和生态安全的底板。至于有哪些事或错误的决策,可能会触犯“城市和农村要互补”这条底线,仇保兴特别强调了一个误区,即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当前,大量的村庄被拆,村庄的数量急剧减少,许多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希望因为并村而多出来的土地指标可以在城市中变卖。但是,如今不少所谓“农村里的‘城市社区’”都空在那里。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其所造成的结果不是城乡互补发展,而是“城乡一样化”。 “城乡一样化”不仅可能导致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立。

  (强 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