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文化应回归到它的本位
李道儒//www.workercn.cn2014-04-08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权力的职能应是保护、保障、提升、弘扬文化,但权力本身不应成为文化的图腾与文化的老板。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官方语言,也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说的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如没有则利用大牌影视歌星吸引投资的一种惯用手法。于是,争抢曹操墓冢的有之,抢夺西门庆故里的有之,李自成的归宿像一部侦探玄幻小说结局甚多,李白到底死于何处众说纷纭。不管定论如何,只要能搭点边,特别是能在《史记》《后汉书》中找到片言只语的,当地政府即拨出巨款大兴土木,构建纪念场所。与历史文化无缘无分非亲非故的地方,便花巨资请那些文化名人与歌舞演员站台,算是给经济活动戴上了一顶漂亮儒雅的文化礼帽。在这里,文化似乎成了经济掮客。

  本来,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大可不必那么羞涩,更不必那么不自信,大张旗鼓与理直气壮应是它应有的姿态和气魄。但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与“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下,经商总与铜臭,总与奸诈结合在一起而低人一等,必得扯一张文化的帷幔来予以熏香妆饰。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还有其原因和背景,主要是中国人穷,文化人也穷。穷则思变。于是政府与商人利用文化的招牌,文化自然也利用政府与商人手里的资本。一方说,文化不应贫困,文化人应先富裕起来。另一方说,经济不应单纯追求利润,应有文化内涵。双方文质彬彬,一拍即合。

  当然,文化与经济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个是上层建筑,一个是经济基础,本就有天生的辩证关系。而且它们是互渗的。文化也可成为产品,有价格,可买卖;经济也含文化,彰显文化元素,讲究文化品位。然而,一旦政府以公权与公款介入,以强势媒人形象进行拉配,那么,市场就会搅乱,价格偏离价值就会愈演愈烈。走穴风行,各种中介公司满天飞,政府有关人员拿回扣,广告失实,伪劣低质文化层出不穷,坚守文化价值的得不到应有认可,坐暖冷石、皓首穷经的学者依然清贫,严肃的学术著作依然难以出版且稿费低廉,杜甫墓依然冷冷清清修葺维艰……出现了一幅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文化乱象。须知,金钱的崇拜能使文化降格,官场的庸俗能使文化变味。雨果说:“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所监狱。”如果政府把那些钱用于办学,或者用于资助一些学子完成学业,资助一些学人完成创作与研究,或者把本地真正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弘扬,那才叫让文化不再清贫,为子孙铺垫福脉。

  最近中央要求各地减少大型文艺娱乐活动,禁止各级政府用公款举办文化搭台活动,各路明星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出场费应声而落。这是使文化真正回归本位的重要举措。所谓文化,即以文教化,用文化产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善恶美丑是非好坏,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档文化回归到学校与学术,通俗文化回归到街巷与大众。高档文化政府应该扶持,如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事涉民族文化创新的,影响民族文化未来的,有重大文化理论价值的等等。通俗文化应交由市场,政府应该退出。如娱乐性消遣性即时性时尚性文化产品,大众需要即是它的生命,大众不需要即是它的终结。

  由此推开去,涉及权力对文化的干预和影响。权力的职能应是保护、保障、提升、弘扬文化,但权力本身不应成为文化的图腾与文化的老板。文化部部长蔡武直指要害:“行政权力对文化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才能促使文艺大师的涌现”。诚哉斯言。钱学森之问其核心亦在于此。事实上,我国近年来每年上千的文化项目,逾万的歌曲,成百万的书籍,有多少能走出去传下去?

  文化不能被绑架,也无须主动献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传播自有它内在的规律。文化如果没了尊严,成了权力与金钱的奴婢,这个社会还有何文明可言?毕竟,文化的高度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作者系湖南文化学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