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历代小楷艺术之我见
//www.workercn.cn2013-11-14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薛洪明近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黄公望题画诗

王安石词

  薛洪明

  薛洪明,1958生于无锡。1991年加入江苏省书协。1988年获全国“中年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89年获无锡市化原杯中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1989年获全国“首届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其作品1990年被江苏美术馆收藏,1990年无锡市总工会主席出访日本作为礼品赠送,2013年无锡市书法家名人档案库收藏,无锡市阖闾城博物馆收藏“孙子兵法、伍子胥兵法、小楷长卷”。现为无锡市老人大学书法系专职教师,无锡市书法艺术专科学校教师,无锡市西神书画院(筹)副院长。

  在当今书法热中,行、草、篆都得以迅速发展,然唯独楷书见缺,尤其小楷更令人担忧。展览和比赛中小楷所占比例极少,在众多的书法教材中也很少见到专门介绍。笔者近几年研习小楷,大体对历代小楷有初步了解,在这里愿和同仁及前辈们共同探讨,把我国的小楷艺术继承下去并为之光大也。

  书法是我国古老辉煌的传统艺术,自文字起源至今汉字经历了6000年左右的发展史。书法经历3000年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一笔重要的财富。从魏晋至今,成就卓越的小楷书法家很多,艺术瑰宝也很丰富,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小楷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在遗存的大量小楷资料中,艺术风格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厚重古朴、朴茂雄沉,另一类是妍丽娟秀、散朗多姿。

  三国时期,承汉末隶书变楷书的发展趋势,楷书逐步成长。钟繇是隶书变楷书的早期奠基者。他把东汉民间流行的简笔分书,由隶化楷,把几种汉隶,史游的草隶、张芝的今草,那些“浑厚风致”和“优美俏俊”的笔姿成功地表现为他自成一家的体裁。

  楷书是三国时代的新兴体裁,到了晋代更形工美,尤以两晋小楷书法成就很大,东晋书法的艺术创造,可说是登峰造极。这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羲之初学卫夫人,继而学王廙(羲之叔父)以及魏钟繇,并广泛吸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长处,博览群书,备精诸华,一变古法,使楷书画脱隶书笔法,臻于成熟,为历代所敬仰,而尊之为书圣。羲之传世的小楷作品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像赞》等,篇篇精绝。留传于后世的遗迹亦为各家之冠。献之得乃父家学,个性聪慧,勇于创新,一扫前人古拙之风,创秀逸流丽的书派,所书小楷《洛神赋》(仅存13行刻拓),故又称玉版“十三行”。赵孟頫称之“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

  南北朝时期,因南方和北方地理条件和物质文化生活差异,形成了南北不同的书法艺术潮流。北魏人在江北,生活习惯质朴而豪犷。因此,在书法上有别于南朝,刚健豪放、挺拔雄强,不单单是拘束在纸帛上,而是尽情地为凿碑榜大字的需要,小字传世很少。南朝的书法,因尚受立碑禁令的余威影响,官民立碑并不多,基本多留迹于文牍手札,作品以贴卷贴形式传播,书法家多以流美为能。南朝著名书家有王僧虔、陶弘景、萧子云等人,作品流传者极少,小楷书法家仅见有梁代萧子云的传世作品。今见其小楷书刻《列子》,古朴浑厚,深得钟、王法神,足见其精能。北朝杨坚于公元581年统一南北朝,建立隋朝。其在位24年,整个隋朝统治寿命只有36年,所以在书法上的演变和创造时间也就格外短暂。虽然演创的书法体裁没有像南北朝那样繁星满天,但也皓月当空。书法缀合南北书派,总结了六朝多彩多姿的风浪之局。此时传世小楷作品不多。直至清末出土的《董美人墓志》,此碑小楷刻工精细非常,碑文的点画姿态,笔意清雅,结构娴静,娟好如美人之态,笔墨之传神,可算是隋代小楷代表作。

  唐书法昌盛,由隋代直追晋人,现存的晋人书法也多为唐人所摹刻,故后人常把晋唐书法并称。此时书法家辈出,书迹传世极多。初、中、晚三唐书家大多精于小楷,初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盛唐有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等。较有名的小楷作品有欧阳询的《心经》、虞世南的《破邪论》、诸遂良的《阳符经》、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和柳公权的《护符命》。其实唐朝精于小楷的书家不止此五位。因为五代纷乱,国祚短,文化遗产消损甚多,这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保留方面的大厄运,也是文化遗产进展方面的大阻碍。所以书法之道,在五代可想而知了。

  唐朝有“六大家”,宋朝也有“四大家”,即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襄。他们的书法依据前人的笔法,各自在字的表现上大变其姿态。以笔者看创演功夫有余,创新功夫则不足,有别于晋唐。苏东坡、黄山谷、米芾三家气宇不凡,但少见他们有精彩小楷传世。蔡襄楷有小楷《茶录》传世,其笔力沉雄,浑厚古拙。

  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元朝只有87年,所以在书法发面的演进成就,虽也人才辈出,但还不及宋代。其中以赵孟頫、管仲姬、邓文源、倪瓒、宋仲温等人为代表,但最有影响的首推子昂。赵孟頫博学多才,篆、隶、行、楷、草无所不学又无所不精,其中小楷算是成就最大的一体。他精力充沛,法度娴熟,笔笔精工,其书写速度快得惊人,一日能书小楷1万字以上,落笔如飞。自赵至今700年来,他对书法的影响极深远,可谓“籍甚不渝,人之业显”,此时扬名海隅,身后的声誉也经久不衰。提到赵孟頫,我们又不能不提及他的夫人管仲姬,当时赵字一统天下,群起效之,唯仲姬没受其影响,难能可贵,但只可惜传世之作甚少,只《梅花赋》小楷传世,此帖深得钟、王的神韵,格调高雅,艺术造诣不亚于赵孟頫,真乃女中书杰也。

  朱元璋灭元而统一了全中国,前后共276年,比宋的统治期只少了43年,比元代的统治期多了189年,照常理来论,书法之道,当然要较之前代更多姿多彩、更具辉煌的成果了。然演变的事实却不是这样,推究其故,明初中叶为赵体所支配(指赵孟頫),赵字对明世书坛的影响方兴未艾。自太祖以下,无不热衷于帖学,上行下效。在书法方面有形无形地起到了一定的倡导作用,而相演成风,于是帖学就成为当朝书法的进修中心。然而,明朝的小楷书苑异彩纷呈,明初的宋濂,取法于赵循规蹈矩。明中期人才济济,其中祝枝山、文征明、王宠等人最负盛名,堪称大家。祝、王二人都承袭了钟、王,然各有所成,别具一格。祝枝山小楷古而不拙,隶书气意极浓,饶有钟繇气度。王宠的小楷一扫元人的习俗,初学虞世南,后得力于钟、王,他的字高古朴茂,不多尚姿态媚,大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慨,可叹谢世过早。文征明是从赵字入手,故笔法精妙,加之茫茫潇洒绝尘,字形巧丽,姿媚不减于赵而骨力似更胜之。88岁高龄仍能书写精彩的小楷,这在古今书坛上是罕见的,我们不能不由衷敬佩。晚明书家也很多,除最著名的董其昌外,小楷写得好的还有黄道周、王铎等。黄道周和王铎也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小楷能手,黄小楷多用方笔,结体高古。王铎小楷铁骨铮铮气度不俗。

  自有清一代书法之道,并不因满人主政而有所阻碍,其演进情形反较明代为盛。宋、元、明三朝的书法,都喜在“帖学”里翻筋斗。那时的董书名望大有驾于赵书之上的趋势,后来乾隆帝非但喜好董字,且更爱晋王书法,因而康、乾之间就停滞在帖学范围之内了。

  另外,当时的科举制度,士子们除了八股文外,还得依章写好考场规定的楷书,依“墨乌黑,字方整,笔光润”标准,这种书法后人统称为“馆阁体”,这样的刻板体裁,根本谈不上书法艺术。幸而古文物之出土清世为多,南北朝碑志的发现如雨后春笋,碑学从清乾嘉时代开始崛起,以宋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所谓“碑”的特定含义一开始是指北魏碑,后经康有为辨析,扩大为包括南朝在内的六朝碑版乃至秦汉刻石,唐碑虽也是碑,但不在“碑学”的崇尚范围内。当时士子们一旦得到官职禄位,“馆阁体”大多抛弃九霄云外,而创造各自的书风,基于这些原因,清代书法终于打破了沉闷了700年的帖学范畴,而重新走上了“碑学”大道。一时书坛为之振兴,至于碑学振兴以后仍旧按晋唐以来的体势演进,在此碑书苑中少有小楷书法传世。从清初到清末,小楷书法仍沿着元、明书家开创的路子走。但是,师钟、王小楷者也不少,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刘墉的小楷是一个出色的代表,初学董其昌和赵孟頫,后学颜、柳,更得力于钟、王。所学甚多,取各家之长,而泯其迹,提出“是即不似,似即不是”的精辟学术宗旨,可算是难能可贵的佼佼者。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是书法艺术不景气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定带来文化艺术的萧条,书法艺术衰败不堪,加上毛笔的使用日少。然而,有幸的是一些有识之士仍苦苦钻研继承发扬,才不至于绝迹,自经10年浩劫之后,由乱而治,中华民族又开始振兴,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文化艺术也相继蓬勃发展起来,小楷艺术似有薪尽火传重新复苏之势。

  从魏晋到现代,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一大批书法家,他们不但善行、草、篆、隶,而且都精于小楷,各时期的书家给我们留存了丰富而良好的、可供继承研习的法帖。古人云“不精小楷,成不了大家”,这话虽有些偏激,但又不难看出小楷在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在书坛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位。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