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聊斋丛脞录——说《凤阳士人》
//www.workercn.cn2014-04-0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赵伯陶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编辑工作之余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研究,已在中央或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或书评150余篇,约百余万字。校点古籍《船山诗草》《古夫于亭杂录》等。

  ■赵伯陶

  《凤阳士人》写三人同做一梦,并非别出心裁,蒲松龄显然受到唐人有关传奇的影响,如薛渔思《河东记》中《独孤遐叔》一篇、李玫《张生》一篇。至于白行简《三梦记》传奇,开宗明义即云:“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凤阳士人》据此生发,构思出一篇饶有趣味的小说,读者不必追诘这种三人同梦的真实性,所瞩目者当在于其妙笔生花描写的生动性。

  袁世硕先生《〈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载《蒲松龄研究》2010年第3期)讨论此篇有云:“蒲松龄作《凤阳士人》显然是受唐人传奇的启发,可能还不只是白行简的《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里有士人妻子被挟迫唱歌、投石击中对方头颅的情节,《凤阳士人》中都采用了。根本的变化是叙述角度由士人所见转变为其妻子所梦,全部情节都是妻子梦中发生的景象……故事的中心是闺中妻子对外出逾期不归的丈夫是否会拈花惹草的忧心所形成的梦境,如但明伦所评:‘翘盼綦切,离思萦怀,梦中遭逢,皆因结想而成幻境,势所必然,无足怪者。’这便幻中有真,个中写出了妇女面对丈夫移情别恋最难堪的场合下的最难堪的情态,有了一定的现实人生的内容。”分析到位,读者自可在阅读中参考。

  这篇小说最优长之处,在于描摹风俗人情方面的栩栩如生,心理刻画也炉火纯青,的确非同凡响。然而注家于个中名物或不甚了了,极易造成读者误解。小说有如下一段描写:“觉丽人行迅速,女步履艰涩,呼丽人少待,将归着复履。丽人牵坐路侧,自乃捉足,脱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凿枘。复起从行,健步如飞。”何谓“复履”?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两种《聊斋志异》白话译本分别译“复履”为“夹底鞋”、“厚底鞋”。如若真如上述之解释,则丽人“脱履相假”,自身岂不光脚或只穿袜子行路?盛伟先生《聊斋志异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下简称盛注本)注《凤阳士人》之“复履”云:“旧时女子缠足,穿在鞋之内与袜之外的软底套鞋,亦称‘睡鞋’。”耿莲峰、鲁童先生《对张友鹤〈聊斋志异选〉注释的几点意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4辑,齐鲁书社1984年出版):“复履是缠足妇女在袜之外鞋之内所穿的一种软底鞋。一般称为‘睡鞋’,又称‘眠鞋’。因为它是鞋中之鞋,所以又叫‘复履’,并不是指穿在外面着地的复底鞋。”甚是。

  此篇中丽人在下文对士人妻有“履大不适于体,途中颇累赘否”的关怀之问,以照映前文“女步履艰涩”,显然是指士人妻原所着自家鞋过大,开始行进时因无睡鞋为衬,所以“颇累赘”;而不是如某译本所翻译者:“我的鞋大,怕不合你脚,路上很不舒服吧?”——前文“幸不凿枘”与“健步如飞”已经言其颇合脚,下文又何出此言?蒲松龄何以要设计“复履”易着这一情节,就在于旧时女子缠足,难以快步行进,士人妻足着丽人“复履”即“健步如飞”,自是梦中丽人神通的体现。事后丽人的关怀之问,也意在婉转讨还“复履”,不直接说出,正可见作者绵密细致的用心。看来如何解释“复履”一词,涉及到小说细节的阐释问题,并非无关紧要。

  《凤阳士人》中又有:“士人笑曰:‘卿为我度一曲,即当饮。’丽人不拒,即以弓杖抚提琴而歌曰……”何谓“提琴”?笔者所见多种选注本校勘与注释似皆有误。按以“抚”为动词,则非弹拨动作可知,“提琴”亦非弹拨乐器,故“牙拨”,笔者以为当作“弓杖”为是,即系马尾以“抚”琴弦之琴弓。“弓”、“牙”形近,易讹。退一步说,即使作“牙杖”,即或谓镶有象牙的琴弓,亦通。提琴,为古代拉弦乐器,类似于板胡,两轴、两弦,不设千斤,用马尾弓拉奏。相传明代嘉靖、隆庆间(1522—1572)由魏良辅用于昆山腔伴奏,明清以来主要用于昆曲清唱伴奏。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丝竹》:“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丝音之最易学者,莫过于提琴,事半功倍,悦耳娱神。”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二《提琴起于明》:“若提琴则起于明。神庙间,有云间冯行人,使周王府,赐以乐器,其一即是物也。但当时携归,不知所用。其制用花梨为干,饰以象齿,而龙其首,有两弦从龙口中出,腹缀以蛇皮,如三弦然而较小。其外则别有鬃弦绊曲木,有似张弓。众昧其名,太仓乐师杨仲修能识古乐器,一见曰,此提琴也。然按之少音,于是易木以竹,易蛇皮以匏,而音生焉。时昆山魏良辅善为新声,赏之甚,遂携之入洞庭,奏一月不辍,而提琴以传。”这段记述将“提琴”形制描写甚详,属于用弓子系马尾(鬃)以摩擦琴弦发声的乐器,并非如《娇娜》中香奴用牙拨所弹奏的琵琶(古人弹琵琶或不似今人用义甲)那样的乐器。

  是“弓杖”、“牙杖”,还是“牙拨”,虽不影响对小说主旨的探讨,但尽量接近作者原来的细节设想,也是今天读者阅读的应有之义,不可漠然视之。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