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天中端午
//www.workercn.cn2014-05-30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更多

  

《端阳故事图》册之《裹角黍》 清乾隆 徐扬

  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

  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

  樱桃、桑葚、粽子、五毒。

  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

  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

  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姑娘们鬓边斜簮五色绫蝠。

  — ——《 百 本 张 岔 曲 · 端 阳 节 》

  戴望云,浙江湖州人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曾任教于匈牙利、

  芬兰等国,致力于推广中华语言文化。

  端午源自对五月的禁忌与敬畏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因其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博大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认为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起源于先秦时代,出自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节日,但这个节日所承载的多姿多彩 的 民 俗 却 盛 行 不 衰 。2008年,端午节被纳入法定节假日,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显示了日久常新的文化生命力。端午节的核心内涵何在?这要从端午节的名字说起。

  端午节在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端五”“端阳”“重午”“重五”等名字述说了该节日的时间刻度。“端”的意思是“始”,跟“初”相通,所以“端五”也就是“初五”。“重午”“重五”之名即所谓午(五)月午(五)日相重,夏历(即农历)以寅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五月即午月。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术数信仰,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属阳,阳月阳日重合,是阳盛之极,但所谓盛极必衰,所以同时也标志着代表生命的阳气将开始衰微,代表死亡的阴气会重新出现———在天人感应的时代,以这种数字形式标志的日子自然成为了神秘的时间节点,也必定会包含很多敬畏与禁忌。

  正是因为“五”的特殊神秘含义,所以“五月”被视为“恶月”。恶月不宜盖屋、不宜曝床荐席、不宜赴官、不宜生子。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战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不让妻子抚养他,因为“五月 子 长 与 户 齐 , 将 不 利 于 父母”。重重的禁忌,显示了古人对五月之人生的关注。从自然条件来看,仲夏五月,蛇虫百脚四出,瘟疫疾病丛生,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小的危害,所以,端午节的另一些叫法,如浴兰节、蒲节,其名字中述说的兰草香汤沐浴、门悬菖蒲艾草的节日仪式行为,和其他一些端午风俗,如饮雄黄酒、缠五色线、穿五毒服、佩戴香囊、采集百草等,都是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内涵,即驱邪、辟毒、保健。连节日里的出游活动,也谓之“走百病”,也就是说,趁着夏日时光,出门到山上或水边逛一圈,便是把病和灾都消除了。对于这样一个五月,人们怀着敬畏之心严肃对待之,通过各种仪式禳灾祈福,甚至不惜下几剂猛药来对付那些“邪门儿”。我就曾听母亲说过,她幼时,乡下的外婆,也就是我的太婆,在端午节之日,会拿出一个咸鸭蛋来,在生蛋上挖个小洞,塞一个蜘蛛进去,再将蛋煮熟了,蜘蛛弃去,大家分食蜘蛛咸蛋,乃是所谓“以毒攻毒”,可保一个夏季百病不生。

  作为现代端午符号的粽子与龙舟

  现在的端午节,被年轻人戏称为“粽子节”,因为端午食粽,而且新时代的粽子除了传统肉粽、枣粽、豆沙粽,还有抹茶、咖啡等时尚口味的星冰粽。当代的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核心内容,广为流传的端午节故事告诉人们,食粽源于投粽入江以防恶龙吃掉屈原的尸体,龙舟竞渡也是百姓为了营救投江的屈原。但是,实际上,端午的起源并非出自屈原,食粽的风俗也早于屈原的传说。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相结合,是在南北朝时期,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而关于仲夏端午食粽,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已经记载了民间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也就是粽子。食粽的初衷,与端午驱邪辟毒的本质是一样的,是时令转换时的一道过渡仪式。俗谚有云“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可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应时,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关于端午竞渡习俗起源的原始资料失传,但民俗学家江绍原通过对明代武陵地区龙舟竞渡的分析,指出龙舟竞渡的最初形式是一种“用法术处理公

  共卫生事业”的禳灾仪式。除了消极地处理那些季节可能带来的危害,龙舟竞渡还是一种积极的体育锻炼。在初夏的江河里,群策群力,奋发鼓劲,勇猛冲刺,是一种阳刚之美,是身体能量的极大发挥,体内污浊之气在强烈的呐喊声中消弭在浩荡的水波里;而在荡漾的绿水中,阴柔优美情趣尽显,体现出端午体育活动的迷人魅力。

  所以,时至今日仍流行于民间的赛龙舟,其最初也并非仅仅与屈原相关,端午节的祭祀也不是只有屈原一人。比如在江浙地区,端午节祭祀纪念的就是伍子胥这位忠于吴王而又蒙受冤屈的人,有的地方还是纪念曹娥。总之,都是纪念当地著名的文化英雄。

  健康与诗性———端午的核心内涵

  然而,屈原传说进入端午节,却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屈原这一人物,作为忠诚爱国的象征,赋予了端午节新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历史伦理内涵,民众的时间生活不再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即热爱自己伟大的国家,热爱本民族伟大的文化。岁时节日与全民族对于一个理想英雄人物的纪念相结合,并在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于是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历久相传。伍子胥虽然忠于吴王,但是此前背叛楚王的“前科”,使他难以担当民族精神的楷模,所以,在主流的话语中,伍子胥渐渐淡去,而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节日文化的代表。

  除了爱国情怀,屈原的意义还在于他是一位诗人。以一位诗人为节日主角,这是了不起的大事。每到端午时节,我们就会想到“陶陶孟夏草木莽莽”的江南诗情画意,想到“后皇嘉树”橘子的“绿叶素荣”,更想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性人生境界。回归诗性的生活传统,就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最高尚的理想国度。

  不难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城市的扩张,许多传统节日中的原始意义都会逐渐淡去,曾经娱神的,会更多地转向娱人,曾经充满乡土气息的旧俗,会转变为顺应都市潮流的新时尚。但无论文化的形态呈现怎样的一种多元化,节日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民族智慧与道德伦理是不会改变的。节日是一种民俗,是为人们的生活而奏响的华彩乐章,给人以美好的祈愿、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旧上海端午节的盛景,也是整个中国甚至这个世界端午节俗的写照。诗歌告诉我们:要有美好的精神世界,强健的体魄、蓬勃的朝气。珍惜流淌千年的江河,珍惜养育了华夏儿女的土地,这是美丽诗性的青青家园,更是美好的端午节。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