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剧·诗:体异而意同
——《淡渍堂三种》自序
//www.workercn.cn2014-08-01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郭汉城

  中国艺术研究院计划出一套“学术文库”,把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理念,通过“文库”的形式集中起来,传播出去,推动艺术研究的发展,也是艺术研究院的一项基本建设。编委会邀我自选一本,我觉得这是自己应做的事而欣然应允。

  经过再三考虑,我确定按照由文选、剧选、诗选三个部分组成的思路,编选一本《淡渍堂三种》。这个想法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我的大多数理论文章已收在最近出版的《前海戏曲研究丛书》中《当代戏曲发展轨迹》里面,尽可能避免过多的重复;二是按照我的实际情况,既搞戏曲理论研究,也搞剧本、诗词创作,这样编,更能反映得全面一些。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常常感到这三种文体形式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体异而意同”。这个“意”是什么?就是热爱中国文化,敬畏中国文化,把古老的民族文化现代化,使它发扬光大,一句话就是古人说的文要“为时而作”。有了这个基本的相同点,可以超越文体的不同而形成千丝万缕的融汇,而起到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作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大思想、大才能,这不是我的能力所及的。但我相信,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人一定会有的。

  这次收入书中的理论文章,除了一般性理论问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代戏问题上面。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戏曲还在“危机”中困难挣扎的条件下,搞好现代戏是一个迫切的、关键性问题。“推陈出新”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人类审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要在历史中认识自己,更要在未来中开拓自己。所以,把握住当前戏曲“推陈出新”的大好时机,适当地解决好现代戏发展问题,实在是决定性的一环。

  剧本选了《海陆缘》、《青萍剑》、《合银牌》、《琵琶记》、《刘青提》五个,其中有的是与人合作的。这些剧本都是从古典名著、传统剧目改编或改写的,有的写于几十年前,有的写于近几年,在不断的打磨当中,把时代的变化融合进去,使它们与现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我选择、改编这些剧本,有两点是自觉或比较自觉的,一点是生活感受的启发,这在我的《一点简略说明》中已经谈到,这里不赘述;第二点是重视戏曲艺术的本体——舞台表演艺术。这一点开始认识上并不明确,当“戏曲危机”爆发、深化并逐渐成为一场持久的灾难时,才痛切地感悟到了。在剧本创作上,我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是没写一个现代戏,这与我对现代戏的重要性的认识是矛盾的。但认识到不一定能做到,与种种条件有关。王安葵同志在谈到我的剧本时涉及这一个问题,我觉得说得比较恳切。

  在三个部分中,诗词的分量是最轻的,只选入一百多首。为了节约篇幅,把注释、说明、附记一概删去。所选作品着重在理想和爱国主义方面,有的还与忧患意识相连,总体上还是乐观主义的。有的诗,如某些政治讽刺诗,不太顾原来的格律,仅仅是一种尝试,还须经实践的检验。我以为掌握格律不算是最难的事,把传统诗词形式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相结合,融合无间,才是比较难的一件事,因此做些破格的尝试还是需要的。

  我年事高了,对戏曲事业还有许多想法,实际上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次编《淡渍堂三种》,如果没有万素、陈曦二位同志的帮助,靠我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从确定书名、内容到选篇、看稿、誊录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她们二人负担的。她们这种无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鼓励着我。我老了,能做的事不多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了也不悲观失望。我在一首《白日苦短行》中有这样一句:“世间万物谁占尽,一得会心即有情”,也可以叫做“老年心态平衡术”吧!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