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慕课”MOOC悄然来袭
//www.workercn.cn2014-02-1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海交大展示亮相全球平台的名师慕课《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大学生上“慕课”。

  张超

  新闻回顾

  复旦大学首门“慕课”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4月1日将正式上线。课程由复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执鞭,剖析大数据时代“人”、“媒体”与“信息”的独特关系和基本规律。课程面向复旦学生开放,实体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也能及时回传课堂,实现在线课程与实体课堂“同步”互动。

  免费聆听世界最顶尖的大学教授和各大名师上课,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做同学,听上去心动吗?只要保证网路畅通,你也能做到!

  2012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相继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中文译音“慕课”),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吹响了新的号角。

  那么,“慕课”能否在国内教育界引发教育和学习变革的“海啸”和“飓风”呢?

  北大清华复旦

  相继加入“慕课”联盟

  提起在线学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网易云课堂、IC云课堂等,早已经风靡于网络学习圈,用户不仅可以在线学习海量、优质的课程,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

  所谓“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英语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一门课听课者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不分国籍,只需邮箱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网上学习。与名校视频公开课只提供课程资源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

  “慕课”真正的井喷始于2011年秋。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不久后,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4月上线,4个月后学生数便突破100万,一年不到突破了234万,后来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62所知名大学加入合作共建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宣布整合两校师资,联手实施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第一门课《电子和电路》即有12万名学生注册;2012年秋,第一批课程的学生人数已突破37万,已有全球上百家知名高校申请加入。

  由此,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Coursera、edX、udacity并称为“慕课”的“三巨头”,前两个均已进入中国。而单看Coursera一个平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全球80多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

  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2月,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已进入美国教育理事会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大学承认。“慕课”进入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由此开启。

  得益于20多年的网络教育实践,“慕课”很快形成较为稳定实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比如视频教学录像通常为片断,约8—12分钟,其间穿插小测试,适应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还会通过论坛投票对问题排序,让教师只重点回答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鼓励同学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

  拆掉大学“围墙”

  教育资源不再有时空限制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亲自进行了“微课程”实践。他从半导体物理课中拿出一个章节,进行“混合式的教学变革”——将“慕课”和传统课堂教育两相结合。在课堂上,他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课下自己看视频,然后在课上分小班交流讨论,学生感觉非常不错:一方面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尽管需要师生花更多的时间,但是收获非常明显。陆昉认为,“慕课”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新教学模式的思考,远远比加入“慕课”要重要得多。复旦希望借由加入Coursera这一契机,改变复旦的教课方式。

  如果说“云课堂”打破了教室的“围墙”,而“慕课”则打破了学校的“围墙”,让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到各个角落,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好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而有报道表示,国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考虑招聘时是否承认“慕课”三大供应商的课程证书,这就意味着,也许未来学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拿到证书就可以找到工作,而不一定非要拥有名牌大学的学位和学历证书。

  那么,未来在线课堂,能否取代传统的大学课堂呢?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慕课”拆掉了大学的围墙,教育者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表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

  延伸阅读

  好学者说“慕课”

  有好学者先行,感受了“慕课”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全新体验:

  每天学三四小时被称“学霸”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一位学生,因为课业相对轻松,每天都要在慕课上投入3-4小时,他选了数据结构、中国历史人物秦始皇、电路原理、Android应用开发、算法1和2等多门课程。他说,选修数据结构是为了提早给自己的大学学习打下基础;选修Android开发是为做一个项目做准备;选修秦始皇则纯粹是因为慕课群里的人非常推崇,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学习。

  慕课的每节课都会有对应习题,有些习题可能就在视频中途插入,必须仔细观看视频后才能回答;还有每节小测和期末测试,对于回顾知识点非常有帮助。数据结构课还需要去做题,在思索中进步。慕课有相关讨论组以及QQ群,对于不懂的知识,会有许多热心的网友帮助。

  “慕课学习带来的好处无法形容,收获的不仅是走在他人前端的满足感,更多的是对自身不足的认识,越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同寝室的同学看我这么认真学习,戏称我是‘学霸’。”

  学习课程变得触手可及

  某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小陈认为,慕课的对象以大学生和热爱学习的人为主,对于中小学生还不够成熟,一方面语言要求较高,一方面跟他们的课堂的学习内容、时间、方式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

  在陈老师看来,慕课学习比较方便,内容丰富。他一般在家里上课,适当的时候打开电脑或iPad上就可以学习,还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比如编程。youtube视频带有英文字幕(自动翻译),听得吃力,看字幕大致能懂。而Coursera选修课程《机率》老师讲课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又风趣。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通过相关选项可以清楚地获悉已学内容、活动统计、奖赏、讨论等信息,让学习课程变得触手可及。

  对学历史兴趣大增

  英语教师小张是去年8月开始上慕课的,最初只是好奇,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他选的历史课《秦始皇》,是台湾大学吕世浩老师用中文讲授的。其实当初对这门课并不感兴趣,只是因为这是Coursera的第一门也是唯一的中文课。但出乎意料,这门课第一次让他感觉到“读史可以明智”。后来听说学这门课的学生竟然有两万多人。

  在Coursera的学习,基本上是看视频、回答问题、写作业,有技术问题常在QQ同学群里问问,偶尔也上论坛看看。没想到的是写作业很花时间,一是因为写作业是一个使思想和语言变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折磨人;二是作业要在网上被五位同学评价,作品代表人品,弄不好丢脸就丢到全世界了;三是有些作业需要课后拓展学习,也需要点时间。第四点,也是很让我心痛的一点:创意!比如有一次作业是出一期战国时代的报纸,总觉得自己弄出来的很死板,惭愧!不过,在两万多学生中,小张的结业成绩属于前15%,让他很开心,对历史感了兴趣。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