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尊重个体的课程改革需要个性化推进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个性化的改革探索有赖于对学校更加宽容、耐心、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王郢

  近日,教育部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引发广泛关注。这是近年来教育部第一次专门为推荐一所中学教改试点经验特别举行的发布会。该校的走班制、先修课程、学科教室、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等创新做法,让人们看到了课程改革为高中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然而,与此同时,鉴于该校“实力雄厚”、“资源丰富”,他们所取得的经验究竟是否能够在全国推广,以及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推广,也引起了多方讨论。不少人怀疑普通学校能否复制“牛校”的成功经验,并感叹“这样的改革不知何时才能到我们这里!”实际上,公众尤其是教育从业者对于先进经验的渴求,以及对经验借鉴的困惑,恰恰是课改推进的动力。

  课改的推进,既有赖于对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也需要对理念的内化和加深理解。改革初期,当大家对于课改理念的领悟和理解还不甚深入,对于课改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发展评价、三级管理等做法概念还比较模糊,树立典型与示范标的,推广成功经验,是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经常性选择。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当一些教育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单纯依葫芦画瓢式的形式模仿,很难适应课改实践的需求。此时,对于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便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模仿”,而要上升到对改革精神、基本理念的深刻内化和自我剖析,进而转化成适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实施。从形式走向实质,从示范走向指导,也是改革的必经之路。

  课程改革提出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尊重个体,意味着承认差异,因为差异是多样化的基础。在当前课改的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更需要尊重学校间由于地区发展、历史积累、地域特色乃至群体特色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课改提倡各校立足于课改基本精神,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改革、探索与创新之路。

  统一的课程理念可以有不同的实践方式。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多样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内容,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等制度保障,以及校本教研、评价改革等,都充分彰显了国家课程文件对于学生课程选择权利、开放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化差异的认可与鼓励。这些基本的理念和目标,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实践操作。

  在课程改革中,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现实条件,结合先进经验开展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改革实践。例如,通用技术课程既可以是高端科技,也可以是特色农业;教师们自行开发的课程内容,既可以基于自己曾经的专业学习,也可以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琢磨摆弄”。只要是符合国家课程文件精神的课程实践,都可以大胆尝试。

  个性化的改革探索有赖于对学校更加宽容、耐心、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相信通过有关部门更新课程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一定能让每个学校都得到尝试改革的广阔空间。

  (作者系武汉大学副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