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消费“高考誓师”请正视深层症结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在一切以高考成败为最终指标的语境下,对教育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终将被弃之如履。

  ■邓海建

  自古燕赵多壮士,而今高中爱“誓师”:这句打油诗,被用来嘲讽华北某省一些高中的高考誓师活动。譬如日前,衡水某高中举行了“高考百日誓师励志教育活动”。“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炼成最牛学霸,铸就高考神话”等惊人标语,与数千人劲爆狂热的誓师现场,惊呆网上网下无数“小伙伴”。诚如一些网友所言,没喝衡水老白干,他们就“醉”了。

  事实上,如果拍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高三》,遗漏了百日誓师的壮丽场面,估计很多“过来人”都会觉得剧情不完整。以此观之,网络上那些莫名惊诧声,要么是趟过河的矫情,要么是果真对应试教育一无所知。客观地说,这些天有关“高考誓师事件”的讨论,确实存在着过度解读甚至过度消费的倾向。一场高考誓师活动,像不像打了鸡血、有没有雷人标语,都属于学校“私人订制”的部分,不违法、不悖理,犯得着口诛笔伐、积毁销骨吗?在各地高三毕业班的黑板报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等瞠目口号,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舆论的醉翁之意,当然不仅仅在于鞭笞誓师大会的狂热,而在于借助这扇“窗”,推演、甚至佐证应试教育对教育本质的损害: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封闭式管理,让一些高中俨然成为了“大学生加工厂”。你玩素质的时候,人家在做试卷;你搞课改的时候,人家在做试卷;你当真减负的时候,人家依然在做试卷……再加上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格局,为“淳朴”的学风奠定了基础,而一旦在高考成绩上尝到甜头,就走上了欲罢不能的循环之路。当“大学生加工厂”在教育实践中变得所向披靡,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很容易对自己的言行放松警惕。在一切以高考成败为最终指标的语境下,对教育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终将被弃之如履。

  一面是学生的“前程”,一面是教育的“本相”,爱恨交加、悲欣交集中,到底天平的哪一端更要紧呢?奈何有关部门、当事学校、学生及家长,近乎成了利益共同体。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高考誓师大会后,该校官网隔日便热情推荐了一条新闻,称该校誓师新闻位列该省当日热点舆情第一。舆情的敏感点、学校的兴奋点,光荣或耻辱,典范或恶例……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

  蔡元培先生有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封闭式管理也好,军事化教育也罢,甚至应试与素质的纠结,其实都可以在理论模型与实践操作中商榷与博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少年“正青春”的时候,以群体激情绑架个性选择,以整齐划一抹杀多元发展,即便动机“纯良”,这样的行为选择如何经得起程序正义的考量?

  一句话,还原“衡水高考誓师事件”,既要少些非理性的春秋笔法,更要正视形式与内容上的深层症结。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