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我国科普影评如何迎头赶上?
正阳//www.workercn.cn2014-04-1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1月19日,美国太空题材3D影片《地心引力》获得第86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2月16日,该片再获第6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6项大奖,成为本届“英国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这部讲述宇航员故事的佳作,是阿方索·卡隆及其团队打造的2013年度最出色的科普影片。

  《地心引力》首映之后,权威严肃的学术期刊《自然》就在2013年11月20日的显著位置发表了科普影评,称它“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不长的文字中,没有太多关于航天原理、地球科学的深奥术语,而是循着科普影评的套路,将当今航天技术颇具趣味性和普及性地介绍了出来。

  所以,笔者认为《地心引力》的热映确实启发我们本土科普大片亟待发展,但同时也启发我们科普影评更需要同步发展跟进。科普大片和科普影评互相依存,共同繁荣。电影界普遍认为,正是众多高质量的科普影评,直接将此片推上了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可见,科普影评对于推介科普电影和促进科普电影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纵观世界影坛,科普电影繁荣昌盛之地,也一定是科普影评活跃发达之地。那么,应当如何使我国科普影评迎头赶上并繁荣昌盛呢?

  科普影评要求要有一批优秀期刊的科普评论人,这些作者将科普和艺术融会贯通,寻找科学与电影的交汇点,启迪思想。他们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面向更多读者。这些科普影评的读者中,既有其他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在触类旁通之中或许灵感泉涌,也可能有普通人,就此燃起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普影评要求高端权威的科学期刊要多刊登优秀科普影评。《自然》杂志现已发表20多部科学电影的影评。对2004年的电影《后天》竟先后刊登了三篇影评,1936年的幻想影片《未来事件》也是先后发表了两篇影评,可见《自然》对于科普影评的青睐。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杂志,也专设“未来”栏目来刊登包括科普影评的科普作品。

  科普影评的发展还有赖于国家层面的支持。科普影评属于特殊的科普作品,需要跨界写作,所以有必要对其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法国对于科普影评就允许在两类期刊同步发表,作者可被评作家和科学家两种荣誉。2005年起,上海市科技奖项中就已专设科普类奖,后来将评审范围从单一的科普著作,扩大到科普影评等各类作品,这是很有益的尝试。可见,对于推进科普影评事业很有必要性和操作性。

  以上论述,还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当下关于科普影评的两种误解:

  一是重视科普大片忽视科普影评。《光明日报》“艺术评论”版刊登的《呼唤本土科普大片》(2014年2月17日)一文说:“《地心引力》的热映激起了中国观众对科普电影的浓烈兴趣,为这一类型电影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实,科普影评对于科普大片的推出和推介具有很大作用。而我们正因为对科普影评缺乏应有的重视,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大片的涌现。

  二是误认为国外科普影评也不发达。《文汇报》“笔会”版刊登的《〈自然〉杂志“从无影评惯例”吗?》(2013年12月22日)中说:“一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纸也称《自然》杂志‘从无影评惯例’。”显然,《自然》杂志并不是“从无影评惯例”。

  总之,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的科普影评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亟须迎头赶上。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