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海峡两岸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时
//www.workercn.cn2014-06-09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共同托起未来的希望。CFP供图

  加强教师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未来教师认识教育和热爱教育的目标实现,为善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三门”课程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师配置方式,以改变学科化、理论化和应试化等倾向,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等实务,增强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李孔文 整理

  近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两岸高端论坛在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现改名为岭南师范学院)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台中教育大学和湛江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海峡两岸近70位学者参加,主要研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进展”“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前沿问题”“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审视”等议题。学者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对两岸深度合作培养师资达成有关共识,为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教师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本次论坛的关注点之一,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教育学部部长、教授石中英:全球化时代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就是预防和缓解全球化带来的震荡与冲突,让全球化成为人类走向信任、理解与合作之途,教师应当冲破习以为常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立场,从全新的价值视野来理解自己的工作,努力为全球化培养具有同情心的“世界公民”。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名誉教授、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特殊教育学系主任吴武典:当前教育面对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冲击,师资培育应采取有效的因应,需要从不合格发展为合格,进而发展为优质师资。

  浙江师范大学长江学者、教授眭依凡:我国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专门,知识体系严重割裂。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最好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里,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才不会迷路。加强教师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未来教师认识教育和热爱教育的目标实现,为善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基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新教师不能满足于“老三门”的学习,资深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启发很大,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孙亚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旨在突破教师教育专业“老三门”的课程设置瓶颈。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所占学分比例降低之后,“老三门”课程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师配置方式,以改变学科化、理论化和应试化等倾向,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等实务,增强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张传燧: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已然从伦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高新建:台湾地区在职前师资培育课程与检定考试之间存在联结性与落实选修课程之间的冲突。师资培育机构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开课数量不足、未定挡修课程(即先修课程)规定、甚少发展特色、检定影响教学等问题,检定考试也有考科课程不符、练习曝光试题等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王凌:贫困民族地区学校农村教师的阅读方式单一,需要项目驱动种子教师,推进职后教育课程创新。

  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是这次论坛的焦点,与会专家就此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石中英:培育教师的同情心,需要在教师职前和职后增加专题教育活动,教师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在学习共同体中分享和反思案例,加强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师对人性、人权、人格、基本价值的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移情能力。

  眭依凡:我国通识教育应当基于目标取向,可以借鉴德国教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需求以及美国研究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强化学有专攻和广泛涉猎的结合,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学者,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社会担当的理想主义者,培养跨学科思维、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研究者。通识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操作,不同于专业教育。以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获得开阔的视野。

  台中教育大学副校长、特殊教育系教授侯祯塘:培养好的师资,是引导教育进步的标志。2010年以来,台中教育大学执行六年一贯的硕士级师资培养模式、师资培育专业学院的运作机制、系统化与实务化的课程教学革新、专业发展学校的合作网络,意在培育包班教学力、创意实践力和省思研究力的小学优质师资。第一期师资培育实验方案已取得良好的效益,具有教师专业成长的前瞻性。2014年7月,将开展第二期延续性实验计划。

  吴武典:针对特教培育中心的师资不足、实习难以落实、供过于求、教师甄试流程漏洞等问题,特教师资专业的定位、角色与功能需要符合社会大众的期待。合理保障教师的权益与福利,兼顾素质保证和供需平衡。

  高新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课程规划,需要明订修课顺序;修订课程名称,切合新近教师所需;研订授课大纲,引导实施与检定考试。学校在课程实施时,需要自订开课顺序,引导学生选课,增开选修课程。检定考试要修改考科名称,不再公布试题,增强情境试题。师资培育制度变革方面,需要增加师培学分,以落实既定选修理念;挪移选修课程,以适应教师职阶与评鉴。

  张传燧:湖南师范大学旨在培养“五会型教师”,即会教、会管、会研、会做、会学,课程设计要体现必修与选修结合、模块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等。

  湛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程可拉:加快培养体系改革,打造未来优质师资,需要以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师教育研究为特色,以师范生职业培训为重点,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既要强化大中小学的“U-S”合作模式,也要强化跨区域的如湛台高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模式,体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开展义务支教活动,践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制度等,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位专家从理论和操作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陈向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犹如碗壁,体现教师专业学习的整体性、学习方式的缄默性和学习内容的情境性等特点,教师在见习、实习、观课和做课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从本体论来看,应强调天人合一,把握“课眼”可以凸显整体的教学观;从认识论来看,应强调实践理性,用本土话语改造改革话语;从方法论来看,应强调知行合一。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兼职教授胡永崇:依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教系的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需要从实务观点出发,进一步思考资优类师资是否宜由特教系毕业生担任、中小学特教师资培育合一、强化身心障碍学生功能领域之课程、医学及生理学之相关课程对教学的助益之检讨、重视教学成效评量之研究能力、强化实务教学之专业能力的课程、采取促进师生实务专业能力之相关措施等议题。

  程可拉:湛江师范学院搭建三大课程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强调文理交叉、学科兼容;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强调专业基础、知识拓展和理论提升;职业教育课程平台,强调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三大课程平台,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师范性和实践性,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体现课程设置的校本特色。课程结构体系由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模块组成,体现教学、学术和职业的实践主线。

  师资培养是各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在此方面,有关院校呈现出新的气象,与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湛江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虽地处粤西地区,但已将教师教育的发展视野从珠三角拓展至台湾地区,建立了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门类齐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已与台湾师范院校合作,高起点协同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与台中教育大学和屏东教育大学等师范院校签订了“特殊教育专业师生协同培养项目协议书”,创建了海峡两岸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教师教育的合作和学术文化交流。此外,我校创新基于合作共同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发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引入国际课程,打造校本课程,建立网络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和媒体素养。

  吴武典:湛台师资培育合作模式,是基于两岸教师文化一脉相传、广东省与台湾岛空间距离较近的地理优势,加上两所学校多年合作的兄弟关系,以及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经验,有利于联合培养多元专长、理论与实务兼顾的中小学特教师资,高起点、高动力和高视野反映出现实的需要和世界的脉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王乐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成功培养了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例如,机电学院突出学科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整合技术技能应用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建立“联合培养职教硕士基地”,注重校本教师培训,引进英德两国教学法团队,开发培训包,包括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体系、教师培训方案、专业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法教材、专业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等,“双师型”职教师资服务面向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

  孙亚玲:云南师范大学采取双学位培养机制,对口专业本科生进入职业中学、职业技术学院、理工农医本科院校当教师,拓宽了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口径。

  高等教育出版社分社社长肖冬民:2013年是中国慕课元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注重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务管理。教师教育教材也应该跟进新的变革,基于课程标准,采取立体化教材形式,实现与数字资源的交互,体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加强多工种之间的联合和教学平台建设。

  吴武典:教师教育机构要在充实师资、检修课程结构与内涵、加强合作、社区资源与支援、特约实习学校、建立无障碍校园、设置辅系制度和师资生必修特教概论等方面做出努力。具体做法有:实施六年一贯制培养师资生,建立数位平台机制,运用电子书包导入翻转教室创新师培课程,在普教师资培育过程中增设特教科目学分等。

  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何慧群:21世纪,面对全球化和多元主义意识,基于目标取向与专业实践,运用教育工学科技构造师资培育课程,课程结构包括基础、进阶与应用部分,以及对应时间分配权重,增加学习者学习时间与协作机会,遵从学习者知识发展的主从等原则。一方面,借重跨科际研发模拟范式,透明化与结构化研究历程,以型塑沟通文本与再论述依据;另一方面,倡导教育专业发展范式科学化,涵盖思维哲学化,实践操作化;最后,凸显师资培育迈入自我检证与效益产出期程。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