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人不能没有梦想”
//www.workercn.cn2014-07-09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8日,在位于北京北四环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一场庄重的研讨会正在静静地进行着。会议聚焦的核心人物是已故作家,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锲。而会议谈及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梦想”。

  如今,有的孩子说人生“没有理想”,有的孩子理想是当“土豪”……在理想不敌欲望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追寻张锲先生与命运抗争、敢于做梦、勇于追梦的人生足迹,给当下的青少年以人生启迪。

  “憧憬与信仰,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连这些都没有了,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才觉得:人不能没有梦,不能没有梦想。”———张锲

  (一)

  “我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不仅在多梦的年代里爱做梦,在那些连梦都不敢做的日子里,我也常做梦。从少年时代,这个梦想就支配着我的一切。”出生在安徽寿县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家庭的张锲,从小心怀梦想,很小的时候,他便做着“大学”梦。

  解放前,由于家贫等原因,张锲只上到初中二年级便参加了工作,但他仍不忘初衷,大胆追梦。1955年,21岁的张锲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取了厦门大学中文系,临报到时却因一件案件被扣留,案件平反之后他又被错打成“右派”。拉粪车、扛粮包、当兽医、种蔬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张锲没有放弃梦想,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业余学习和文学创作。1990年,在考取大学35年后,张锲才赶到厦门大学中文系注册报到,时已青丝添白发。在厦门大学,他为校友们举行了一个专题报告会,把自己完成青春夙愿的感怀一一倾吐给年轻的伙伴们。站在讲台上,张锲百感交集,他用亲历告诫校友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生道路,起起伏伏。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千万不要被困难吓倒,要迎着困难和挫折前进。”

  工作后的张锲,梦想一个接一个,从未停歇。

  “20世纪80年代初,张锲就曾梦想过参与建立中华文学基金会,作为繁荣华夏文学的经济后援组织。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不辞辛劳,尽心尽力。经他多方呼吁,1986年,中华文学基金会终于在各方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的一番话道出张锲在文学公益之路上的躬耕践行。此后,张锲先后资助了一大批经济困难的作家和作家遗属,并创办了文采阁、深圳创作之家、杭州创作之家等组织以及《环球企业家》杂志,设立了“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中美国际文学交流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策划创建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工程和“育才图书室”工程等,将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变为美丽的现实。

  “没有梦的人生,简直是枉活了一世!”张锲自称是一个“梦想家”,而他最初的梦想便是关于文学。从事文学创作65年间,他笔耕不辍,著述丰厚。他是最早发出改革号角的作家。长篇报告文学《热流》,记录下1978年后中国大地跳动的改革脉搏;长篇小说《改革者》后被拍成电影,是较早反映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文学作品;散文《寻梦录》、话剧《金水桥畔》等都曾多次获奖,为其在中国文坛树立了稳定地位。

  “张锲在创作方面,是个多面手,他写报告文学,写中长篇小说,写诗歌、散文,写话剧、电影剧本。多才多艺,多姿多彩。他的长诗《生命进行曲》和《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河》,曾唤起过广大读者的共鸣。”崔道怡先生如是说。

  他尽到了一名真正的文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评论家冯立三说:“张锲形象就是一个带有中国新时代特点,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文坛爱国者和改革者形象。他参与和带动一个新的文学运动。他的几首长诗可以列进当代文学经典。”

  (二)

  “能够做梦的人,是幸运的,是有福的。能够让梦想得到实现,自然是一种更大的幸运、更大的福气。”早在20年前,张锲就在文章《夏夜说梦》里发出如此感慨。他说:“感谢生活,在给予我许多坎坷和曲折的磨练之后,又给了我做梦的权利,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幸运和机遇。”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袁鹰在病房里撰写了长达三千多字追忆张锲的文章———《从净土寺小院开始的四十年交往》。文中说:“张锲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理想主义地写诗,现实主义地生活。”

  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眼中,张锲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老张经历的逆境可不是一般的波折,而是九死一生。能在这样的逆境中挺过来,靠的是激情,那扑不灭的激情。”舒乙先生特别写了一封追忆张锲的信。信中说道:“我经常私下纳闷,明明老张的处境是险象从生,他却能像变戏法似的,拿出好长的诗篇,一发就是一整版,而且是那么‘烫’,那么‘青春’,那么‘朝阳’,读起来,令人坐不住,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会跟着他一起狂叫,一起飞舞,要上天!”

  “张锲是一个勇于追梦的人。他的骨子里充满了诗人情怀,有冲动、有梦想。”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高洪波回忆了张锲在为文采阁、育才图书室工程等奔走努力的几件往事。“张锲为了做成这些事情,把家里的很多字画都拿出来,毫不迟疑地送了出去。”作家刘震云眼中,张锲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在回忆跟随张锲去延安等西北贫困地区捐书的经历时说:“一路走下来,我发现张锲总是兴致勃勃的,因为他愿意去这些地方,他愿意为孩子们做这些事情。

  (三)

  “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属于傻子。”身为厦门大学的校友,张锲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感触颇深。他欣赏这种“傻子精神”,曾写了好几篇有关“傻子精神”的文章。

  “张锲既是追梦者,又是实干家。今天的社会需要众多像张锲这样忠心耿耿、踏踏实实的‘傻子’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正因为他善于实干,所以他的梦想正在一一地成为现实。”

  “如果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工作,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实现得更早。”

  研讨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作家张守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明明对张锲的“傻子精神”发出一致的感怀。

  “艺术家永远是人类的儿童。张锲的一生就像个儿童,哭也像,笑也像,做人做事也像。”作家蒋巍在回忆他和张锲交往的二三事时对张锲做出如此评价。他说:“一个作家的伟大或许不尽在他的著作,而在他灵魂的温度。”

  “我儿时家境贫寒,父母也忙得顾不上我,那时我就常去张锲叔叔家,读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没有他作为引路人,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这样回忆说。在她眼中,张锲的文学作品给了她极大的精神鼓舞,让她内心沉静。“在我遇到困难时,张锲叔叔就告诉我要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勇敢地去追求梦想的道路。”追忆中,蔡其华声音几度哽咽,“他是我少年的人生向导和一生的良师益友”。

  “爸爸是我的人生榜样,我会用一辈子追寻他、靠拢他。”张锲的女儿张钫因拥有一位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张锲去世之后曾有人对张钫说,“你爸爸当年太傻了,他捐了那么多画,如果哪怕留一幅,你现在也是一个百万富翁了,就不用努力干活了。”也有人说:“你爸爸当年工作太拼命了,否则,他应该可以再多陪你十年、二十年。”但是张钫觉得,能拥有这样一个“傻子”爸爸,她更自豪、骄傲。“我也愿意像爸爸一样,把这种‘傻子’精神继承下去,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