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www.workercn.cn2013-11-06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非功利非实用的人文学科逐渐受到冷落,甚至遭到自觉与不自觉的某种社会性“歧视”乃至自我“歧视”,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本版供图 CFP

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走低的专业将被取消。

  何锡章

  哈佛大学今年发布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在世界教育界引起波澜:1954年,哈佛人文学科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6%,但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跌至20%。美国学生选择人文艺术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淡,其中一个逃避不开的原因,就是文学学位在快速变化的求职市场上的价值正遭受质疑。

  从“春天”走向“严冬”

  人文学科命运堪忧

  30多年前,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人文专业学子进入大学,人文学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春天的时代。那时,人文学科和理工科一样,无论是在学校里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气势,还是毕业后的就业分配去向,一点不逊理工专业,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让理工专业好生羡慕;那时,无论是社会的评价,还是民众的心理期许,人文学科皆处于社会相对重要的地位,没有边缘化的自我意识和被边缘化的心理落差,那是中国人文学科在当代的辉煌时代。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进入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后,科技兴国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选择,理工科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高等学校里,人文学科生源整体素质下降,一大批有才华、素质高的学生,高考的首选是理工科专业;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空间日渐狭小,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发展前景不乐观。

  在大学里,人文学科专业不断受到挤压,各种实用性的课程日益增多;虽然很多大学增设了人文学科专业,并开设了不少有关课程,从绝对数量上看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很多,但多数是迫于素质教育的点缀,或为了一批原有教师的“饭碗”,而并非意识到人文学科专业或课程自身的独特意义。所以,真正甘愿从事人文学科学习和工作者很少。虽然大学里开设了很多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多数学生选修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而是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学分所致。从这个意义讲,说人文学科进入了“严冬”并不为过。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