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网络硝烟无声 大国博弈正酣
透视克里米亚危机中的网络、舆论和心理交锋
马建光 兰舟达//www.workercn.cn2014-04-01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期,乌克兰事件持续发酵,大国博弈不断深入,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事态发展仍然充满悬念。然而考察研究乌克兰事件,从中不难看出,迥异于常规战争的新型斗争形势——网络战、舆论战、心理战——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乃至举足轻重的作用。请看科技日报特约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特稿——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乌克兰事件中,俄罗斯国家电视频道和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遭黑客攻击,俄央行网站瘫痪了约一小时,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也因遭黑客攻击一度瘫痪,网页两个小时无法打开,黑客团伙“匿名高加索(Anonymous Caucasus)”宣称对此次事件负责。同时,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网站也受到攻击。此外,来自乌克兰的黑客还攻击了俄罗斯政府报纸《俄罗斯报》官网。

  大国博弈凶险异常,没有哪一方愿意早早的将底牌打上牌桌,尤其是在冷战后“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大国利益交织错综复杂,传统的常规军事力量作为国家的最后手段破坏力如此强大,以至于各国首脑对此顾虑重重。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各国国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针对网络的攻击,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传统的军事进攻更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正常运作,而且成本低、见效快、无伤亡、易隐匿。于是,网络战作为新兴的作战形式,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频繁的网络袭击,以及包含在其中的舆论战和心理战在乌克兰危机中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网络硝烟,俄方严阵以待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俄罗斯第一次受到敌意的网络攻击。据俄联邦安全局统计,自2005年以来,俄国家机关网站每年都会遭到近100万次网络攻击,其中针对普京官方网站的攻击更是高达12万起。2007年3月2日,美国黑客通过境外服务器对俄国家机关的门户网站发动长达12小时的连续攻击,包括俄内务部、紧急状况部、对外情报总局在内的多个部门无一幸免;2009年9月9日,俄联邦航天署网站遭到黑客袭击,部分资料库受损;2010年8月23日,不明黑客袭击了俄联邦警卫局网站,造成众多内部文件在网上曝光数小时。

  特别是,当“棱镜门”事件在全球沸沸扬扬之时,各主要大国无不意识到网络安全已经在国家安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俄军事预测中心主任、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副教授阿纳托利·茨冈诺克指出“这一武器的重要性仅次于核武器”。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在网络战方面不甘人后。俄联邦一些强力部门已经设有网络威胁应对机构。譬如,内务部设有“K”局,安全局设有信息安全中心,“K”局负责调查境内网络犯罪活动,将罪犯绳之以法,信息安全中心负责对抗利用虚拟空间危害俄国家和经济安全的外国情报机构、极端组织和犯罪组织。而俄国防部的网络司令部将负责遏制其他国家在网络空间对俄国家利益的公然侵犯。

  组建俄国防部网络司令部,使俄在网络力量组织架构上的“三驾马车”基本成形。内务、安全与军队3大系统下辖的网络力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引起的浪费与内耗,大大提高俄网络力量的使用效率,其中军队承担了实战性最强的任务——与其他国家的网络力量进行正面对抗。由此可以预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网军”在俄军序列中出现已是指日可待了。

  拥有雄厚积累和人才优势的俄罗斯,在新兴作战领域快人一步,不仅大力吸收民间力量组建“科技连”,还频频出击,运用网络力量对敌对势力进行打击。事实上,从规模和意图上来看,2007年爱沙尼亚和2008年格鲁吉亚受到的大规模网络攻击很有可能就是俄罗斯“网军”所为,这些攻击不仅使其网络濒临崩溃,更瘫痪了其政府和军队,有效地打击了敌对势力,助力军事行动,可谓战果累累。

  颜色革命,网络推波助澜

  网络战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舆论战、心理战紧密的捆绑在了一起。在互联网作为最主要的信息交流渠道的今天,谁占领了网络,谁就占领了人们的视野。在橙色革命、茉莉花革命、叙利亚危机中,在伊朗和利比亚,成千上万的民众联合起来,走上街头,发泄自己的不满,以“街头革命”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的政权颠覆。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也门,再到现在的叙利亚,放逐本·阿里,囚禁穆巴拉克,射杀卡扎菲,逼走萨利赫,现在又挑战巴沙尔的核心力量,不是舞刀弄枪的反政府武装,也不是夸夸其谈的反对派政客,而是抢占信息流制高点的新舆论战。

  在叙利亚危机中,美国受限于国内经济的衰退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阴霾而不愿直接插手其中,但却毫不吝啬地为叙利亚反对派提供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这也侧面证明了美国对网络战的重视。承蒙美国提供的这种培训,反对派在与叙利亚政府军作战的网络战线取得优势,阿萨德政权的军队在地面痛击反对派,但却在网上渐渐输了。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推特和脸谱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这样新兴的社交工具,与素不相识的人联合起来,走上街头。每个人都是摄像机,每个人都是麦克风,政府的管控和强力措施在面对网络力量的失控时显得无比的软弱无能。反政府网站以雨后春笋之势遍地开花,政府的公信力和控制力一再下滑,最后导致不可收拾的国家悲剧。

  近日,土耳其总理宣布在土境内封杀推特,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这些网络社交平台在改写国家政治话语中起到的巨大影响力。网络战看起来是争夺网络控制权的虚拟斗争,然而实际上争夺的是向大众传播信息,影响人民生活环境的舆论阵地。而能否将“舆论攻势”抵御于国门之外,网络战力量必不可少。

  在西方势力运用熟练的“颜色革命”套路中,占据网络制高点不可缺少,拥有“制网权”,也就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制脑权”,意识形态的崩溃和国家的颠覆也就顺理成章。

  有形战场,大国无形交锋

  克里米亚危机本质上是冷战的继续,西方势力意图通过“和平演变”乌克兰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达到遏制俄罗斯复苏的目的。而俄罗斯坚守底线,寸步不让,普京以一贯的强硬姿态据理力争,坚决不肯让出关系其核心利益的克里米亚地区。

  从地缘政治的层面来说,俄罗斯面对着冷战后最大的考验,即使夺回克里米亚,俄罗斯也已经失去了乌克兰,而对于西方来说,坐视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无疑是颜面扫地,信誉破产。俄罗斯通过自己的强硬,反衬着欧美的游移,对之前已经加入了欧盟的东欧八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总体而言,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却得到了克里米亚,其中得失,殊难预料。

  然而笔者认为,在克里米亚危机的网络战层面,西方势力恐怕这次未占主动。

  首先,这一次西方幕后推手的对手不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这样国防体系薄弱的地区国家,而是世界大国俄罗斯。俄罗斯早已预料到网络战在未来作战中的重要地位,做到了未雨绸缪,其网络力量不容小觑,乌克兰黑客的行动无法对俄罗斯网络安全构成真正地挑战。即使作为幕后推手的美欧亲自上阵,也胜负难料,那种情况无异于虚拟世界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对双方都没有任何益处。

  其次,西方惯用煽动“街头政治”“颜色革命”的手段对克里米亚毫无作用。不同于中东澎湃的民主浪潮,这一次,民意确凿无疑的站在了普京一边,从“街头政治”中受益的是俄罗斯而不是欧美,对于西方势力而言,挑起游行示威和舆论攻势只能是自取其辱。

  最后,在媒体宣传方面,相较于拖拖拉拉,面对危机被打的手足无措、无可奈何的欧美,俄罗斯成功的完成了一次国家形象的完美宣传。通过普京个人硬汉形象的引领,俄国家杜马议员集体要求“被制裁”,到红场上汹涌的人潮和克里米亚游行中此起彼伏的俄罗斯国旗,一个复兴的世界大国的形象逐渐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普京果决的措施迅速化解了俄罗斯可能面临的困局,团结了国内力量,更为西方势力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有评论认为,乌克兰危机是自冷战后最为重要的国际地缘政治事件,它象征着美国单极体系瓦解的开端。

  克里米亚危机的战场是美俄对抗的最新前线,各种新的斗争形式都在这一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各自登场。网络战、舆论战、心理战作为新军事革命的最新成果,同样在这一危机中引人注目。然而,这一次的胜利者,也许将不是最先动用网络战拿来争夺世界霸权的欧美,而是沉着应对胸有成竹的俄罗斯。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