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围绕服务抓党建 提升服务促发展
——省人才交流中心创新党建工作调查
//www.workercn.cn2013-12-11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于政言

  省人才交流中心是全省人才流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综合管理服务机构。近年来,省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作风转变、促功能拓展、促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增强。2009年,习近平同志对省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了视察,前不久郭庚茂书记又到中心作了调研指导。

  (一)

  近年来,省人才交流中心立足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既创新了基层党建的思路和方法,又提升了全省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服务功能有了新拓展。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人才市场提升工程、人事档案代理标准化工程“两个工程”,重点做好为高校毕业生服务、为流动党员服务“两个服务”,创新人才服务方式,着力搭建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河南人才市场每年召开190多场招聘会,2万多家单位入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万个,进场求职择业90万人次;中国中原人才网全年发布4000多家招聘单位信息,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近200万个,网站访问量150多万人次;积极为代理单位和个人提供档案管理、职称评审、代缴社会保险、户籍管理等服务,目前,中心保管各类人事档案31.7万份。二是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以争创优质服务窗口为契机,从规范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形象四个方面入手,完善硬件设施,加强教育培训,狠抓作风建设,实施便民举措,实现了党员干部素质和服务水平的不断跃升。《人民日报》在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的暗访中,工作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受到了好评,并在头版进行了报道。三是服务机制有了新突破。针对流动党员高度分散、流动性大等特点,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邻、专业特色等设立党支部23个和党员联络点4个,探索运用电话、网络、媒体等方式加强教育管理,实现了党组织对2.7万多名流动党员的有效覆盖,初步形成了流动党员重视党员关系、关心组织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关键在于把服务功能融入具体工作,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省人才交流中心基于自身职能定位,找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交融互动、相互促进。

  第一,坚持服务发展,优化人才配置。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因素。近年来,省人才交流中心紧紧围绕全省人才需求,创新人才服务内容范围和方式方法,加快人才市场发展,优化人才流动和配置,服务人才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省内外优秀人才来豫创业发展。一是紧扣人才招聘探索创新。在每周三、四、五、六定期举办日常招聘会的同时,积极探索专场招聘、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等服务模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人才需求,举办营销人才、中高级人才、女子人才等专场招聘会,特别是推出按行业、专业、岗位等细化分类的行业类专场招聘会,有效提高了招聘效率和成功率,受到广大企业和求职者的欢迎。适应人才服务业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开发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服务项目。二是围绕重点企业牵线搭桥。开展“进企业、送服务”活动,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编制人才需求目录,提供人才信息,安排招聘活动,并在中原人才网对紧缺岗位进行重点推荐,切实解决部分企业揽才招工难的实际问题。为确保富士康集团在郑州快速落户开工投产,人才交流中心成立工作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面保障其人才招聘工作,几年来为集团提供招聘展位1500多个,达成初步意向1万多人。三是对接重大项目主动服务。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制定出台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服务工作方案》,举办了专场招聘会;与中国民航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成立“中国民航大学河南教育中心”,计划每年为港区培训所需人才2000人;组织美国UPS、德国DB等港区用人单位赴中国民航大学举办专场招聘会,引进港区所需专业人才,为加快港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坚持服务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省人才交流中心坚持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为主线,全力打造市场与高校对接的平台载体,主动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优质、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务。一是注重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短信、网络、现场公示等多种渠道,加大就业宣传力度,编印《河南人才市场招聘专刊》,发放《毕业生就业服务手册》10万册,创立省电台“人才招聘广场”栏目,帮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制定下发《全省人才服务机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解答大学生关心的就业政策、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等问题,收到良好效果;开展大学生创业典型和就业、创业导师征集活动,大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三是完善就业保障。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服务月专项招聘活动,定期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开展大型招聘活动进校园活动,组织省内企事业单位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招聘;出台《关于通过人才市场为非普通高等毕业生和超择业期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制度,为非普通高等毕业生和超择业期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免费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素质测评和人才培训;在招聘大厅设置专门服务窗口,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在人事代理服务大厅设置绿色通道,为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提供方便。

  第三,坚持服务群众,推进优质人事代理。人事代理是人才交流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业务。省人才交流中心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完善人事档案业务网络体系,扩大人事代理规模和业务范围,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人事代理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完善服务措施。研究制定《全省人事代理与档案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等三个文件,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推进全省人事代理和档案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建立1400平方米人事代理服务大厅,制定服务大厅管理办法,为办事人员提供包括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收费等在内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得到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创新服务形式,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咨询、集中办理等方式,加大对人才集聚单位、重点服务企业、重点服务人才和边缘特殊人才群体及用人单位的辐射力度,实现从被动等待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在中原人才网上设置《人事代理公共服务栏目》,增添档案信息查询,公示各项业务的办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印发业务宣传资料,努力打造现场咨询、资料宣传、网络查询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开通官方微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强化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接待办事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设立“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示范窗口”,设置意见箱等。针对7、8月份毕业生报到高峰期,精简工作流程,延长工作时间,增设咨询电话,增开服务窗口,增加预录入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拓展服务范围。不断丰富人事代理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发展为户口迁移、户口挂靠、社会保障代缴、职称评定晋升、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婚育证明、事业单位辞职辞退等全方位多样性人事代理服务,形成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今年7月份,保障房(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申报工作正式开通。明年1月份,养老保险缴费方式也将由现金交费变成银行代扣,进一步方便了群众。三是增强服务能力。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先后举办三期全省公共人才服务业务培训班,对来自全省18个省辖市、100多个县(市区)及部分人事代理单位的300多名人才服务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了人事代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各项业务操作规范透明、公正合理。

  第四,坚持服务党员,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针对流动党员不易集中、流动性大、情况复杂等特点,按照“注重创新、注重服务、依靠支部、依靠网络、提高流动党员素质、提高流动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工作思路,着力在组织覆盖、日常管理、帮扶关爱、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努力使广大流动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享受关怀。一是健全组织结构促管理。坚持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根据流动党员数量、特点、居住情况、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等,科学设立党小组,合理分配流动党员,并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建立党小组,目前中心下设24个党支部,管理流动党员2.7万名,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网络。二是搭建沟通平台促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室,确定每周五为流动党员集中学习日,安排各支部在双休日到流动党员活动室进行学习交流,经常性地邀请专家作学习辅导报告。建立网上电子学习平台,在中国中原人才网党员之窗的基础上,开通官方微博、博客和QQ群等网络平台,加强沟通联系,方便郑州以外流动党员自学和网络互动学习。向全省6.7万名流动党员发布“我为党旗添光彩”倡议书,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注重帮扶关爱促管理。多举措促进流动党员就业,举办流动党员专场招聘会,开展流动党员求职登记,提供免费人才素质测评,开辟流动党员求职专栏等;开展困难党员帮扶活动,为流动党员免费推荐工作,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切实解决流动党员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流动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利用微博、博客和QQ群,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发送节日祝福,加强沟通联系,增强凝聚力。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促管理。制定组织生活会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制度,修订《流动党员暂行管理办法》,印制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建立流动党员联络员制度,完善服务大厅工作流程和标准,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日常服务工作制度。

  (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深化,是基层党建工作思路的创新。怎么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新时期基层党建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省人才交流中心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要明确功能定位。建设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首要的是明确功能定位,把握好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内涵,反映了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省人才交流中心正是紧扣这一工作重心,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服务展开,以服务带动和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才使服务既得到有力的支撑,又推动了工作任务落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树立牢固、自觉的服务意识,把联系服务群众摆在首位,自觉把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切实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行动,实现基层党组织由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必须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创新发挥职能作用的方法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和工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服务型”要求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确保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要创新方式方法。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和鲜明主题,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方面开拓创新,创造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省人才交流中心坚持寓管理于服务,走精细化的路子,推行一站式服务、主动式服务、网络式服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有的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活动载体脱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转变服务观念和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等候服务对象为主动送服务上门;要把党的任务、自身职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意愿需求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量身定做、适销对路的服务,做到群众有什么需求、党组织就服务什么;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整合服务资源,细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率,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要增强服务能力。服务群众要有本钱,更要有本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为前提。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是以党员个人服务为基础和依托的,要围绕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把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心转移到服务群众上来,努力打造一支奉献意识强、服务能力强、业务素质强的服务型党员队伍。同时,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还需要健全有利于服务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优化组织架构;进一步拓展服务平台,丰富活动载体,健全服务机制,加强服务保障,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做到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组织的服务工作。

  四是要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关键在于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只有及时总结提炼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使之常态化、长期化,才能真正使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取得实效。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制度不够简便实用,有的制度零散甚至相互矛盾,有的执行制度不严格等。要在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及时建立完善有利于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要抓好制度落实,建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不是终点,不能只挂在墙上,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