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王行伟//www.workercn.cn2013-12-31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利益藩篱日趋固化、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和系统性的部署,为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勾勒了蓝图。目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了统筹推进、攻坚克难的新阶段,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新思考振兴十年的历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锐意改革,把全面振兴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关键是要走出一条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关键是要破解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十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往我们过分强调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其结果是在某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着发展替代改革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另一方面,辽宁老工业基地内生增长动力和良性发展机制尚未形成。长此以往,不但会阻碍全面振兴的进程,即使是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付之东流。因此,需要进一步强调: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前提。

  要把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如何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认识上我们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破解完成全面振兴历史任务与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两难命题”,必须坚决贯彻中央要求,立足辽宁实际,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求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求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走出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新突破。

  在发展路径上,通过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节能增效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切实增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辽西北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政策的红利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推进的路径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各地的发展情况看,由于路径依赖,无论是搞产业园区推进工业化,还是通过新城、新市镇建设推进城市化,都存在过分强调数量和规模的外延式扩张的冲动。项目支撑和投资拉动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明智之举,但并非长远之策。随着增产不增收、产能过剩现象以及劳动力供给、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依靠低成本、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越走越窄,投资拉动的效果日益递减。依靠强势政府、海量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做法早已走到了尽头。要打造辽宁经济“升级版”,我省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和重大突破。宁可GDP的增长目标低一点,也要给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通过提高要素投入效率和全要素增长率,来创造出更好的效益和更高的质量。以转型促升级、以改革添后劲,努力形成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才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出路。

  我省总体上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变,辽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上向着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第二产业就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等问题。将经济结构调整摆在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标志着辽宁经济未来的发展模式将由 “量变”上升到“质变”的层次。一要加大调整改造力度,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内生动力

  李克强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辽宁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政府有着强大的主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下一步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干预,将工作重点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更加注重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体上有两个渠道:一是招商引资,二是培育本地企业。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招商引“智”更为重要,要立足内生发展、创新发展,注重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大树移栽”和“小树栽培”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和国内民企500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大项目提升创新主体指数的示范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省民间资本的潜力,引进人才、技术,培育壮大面广量大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探索形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的环境和模式。

  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辽宁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4%,吸纳了全省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但同江浙等发达地区比,国有企业、大企业多,民营经济总量偏低仍是我省的特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过高、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政府支持民营经济政策的一贯性并加以落实,打破垄断门槛和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切实改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为民营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提高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为我省经济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释放结合起来,这是辽宁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战略性问题。2012年我省城市化率达65.7%,要在较高的基数上实现较快的增长,各级政府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从制度的限制者变为制度的供给者,在实践中消除妨碍农民市民化的种种不利因素,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各级政府需要把就业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城市的吸纳能力。同时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力争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在社会保障方面,研究出台省域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完善失业保险政策,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失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可以制定一些地方性政策,对吸纳人口较多的城市补助建设资金或者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城市建设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探索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除了财政投入之外,可以采取市场化的途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降低医疗、卫生、教育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用管理。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