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产教如何才能水乳交融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邱开金

  为了寻求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略上,有着自己的解读和做法。浙江工贸职院认为,当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合作的对象,所缺的是长效机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浙江工贸职院探索并提出了政府主导的“向度”、高职教育的“高度”、协同育人的“深度”、社会服务的“宽度”的架构和方法。

  编者按: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教的“本色”日益凸显出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学校办学现代化水平和内涵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但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的办学和发展中都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理念层面的认知——“如何看”、方法层面的选择——“如何做”、质量层面的管理——“如何监控”等。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多主体、价值诉求多向、关系形态多元的联合体,学校内力与社会外力交互错综复杂,只有各个分力相交的支点向心一致,合力效应才会最大。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着实践和探索,并总结出贴近院校实际的经验,职教周刊对此将持续关注,本期刊出的是来自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

  政府主导的“向度”

  相对于普通教育,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落地”教育,这是职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职能所决定的。对此,浙江工贸职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教授深有感触,他以学校与温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共建的知识产权服务园为例进行了剖析。

  “温州是一个创业型的智慧城市,技术更新和研发并不鲜见,但温州企业和商人因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为此交付的‘学费’是巨大的。学校急政府之所急,办企业之所需,主动自觉履行高校责任,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据何向荣介绍,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是集专利、商标、版权、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业务涉及中介服务、维权援助、信息服务、展示交易、质押融资、人才培训等六大方面。目前,该园已成为温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重点支撑项目。2013年,园区入驻企业15家,由中介机构促成的专利转让许可276件,交易额近500万元;商标转让许可316枚,交易额达600多万元。“知识产权温州讲堂”举办18期,培训4200余人次,同时开展专利管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并组织考前培训180多人,通过考试145人。“学校的主动作为,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政府的青睐,温州市政府近四年来对知识产权服务园特别投入专项资金900余万元,对园区的平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知识产权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质,这也是学院建园的初衷之一。为此,学院推出“专利法律知识”、“专利申请实务”等选修课程,并连续三年面向在校生开办“专利工程师”方向的培训班,既为社会培养了紧缺的相关人才,又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砝码。2013年9月,服务园又与温州科技局、高新区及上海大学合作建立全国高职院校首所温州知识产权学院,为各行各业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办学必须遵循政府的“向度”,因为政府在地方职业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如办学方向主导、政策主导、项目主导、资金主导等。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从公共服务平台到成功孵化全国第一所高职类知识产权学院表明,高职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只有主动将发展的触角植入政府的战略规划之中,学校才能找到新的契机,从而有新的作为。

  高职教育的“高度”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类型,其根本属性是既姓“高”又姓“职”。长期以来,因为高职院校的“出生”多是中专升格而来,在办学中对“高”与“职”的把控,强调向“职”行而忽视往“高”走的现象十分突出。浙江工贸职院的理念是“高”与“职”双馨,这种理念的体现,从学院科研中心的建设可见一斑——24个科研中心(院、所)和文化研究机构,其中市级以上的10个,多与政府职能部门或大院名校联办。

  一所高职院校拥有这么多研究院所实属少见。斥重金、花大力气建研究院所的初衷是什么?浙江工贸职院院长贺星岳教授分析认为:“高职院校的研究能力是学校教育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无论是创新驱动发展还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是先导、是前提。建一个研究平台,等于开了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窗口,本身就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校、对社会都大有裨益。”

  学院现代制造与材料技术中心的案例可以对此进行验证。该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着手两大改革。一是率先试行“专业托管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交由中心科研人员承担;托管学生自愿选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这项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几届托管学生就业率都是10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申报并完成各类课题21项,发表论文11篇,申报专利4项并有2项获得授权。由于专业托管面逐年扩大,学校新增了材料系,交由中心管理。二是始终以温州市制造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节能降耗、检测试验、咨询和人才培养等服务,促进金属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科技含量高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仅2013年,该中心就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2项,其中包括两项专利技术转让,为27家企业分别提供测试分析和咨询服务,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3个,全年共获得资金资助75.5万元。

  以研促教促改,给学院带来不少“红利”,据统计,2013年学院科研院所获横向经费433.5万元,实验室及平台资助经费379万元;新授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5项,软件著作权33项。中华职教社李重庵教授考察学校后感叹,“浙江工贸职院的研究院所层次和成果,与本科院校比并不低”。

  协同育人的“深度”

  从教育视角出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形态只是方式和途径,其目的是协同育人,而长效的保障机制是市场机制下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通,通过校企共同创造价值的利益驱动,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

  浙江工贸职院的实践表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仍然是一种关系的、利益的合作,需要认真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性、服务性与效益性、合作性与竞争性的关系。因此,产教融合最核心的要素是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教学性产学流程”与“生产性学习流程”的“链系统”达成。浙江工贸职院所建立的“链系统”概括起来就是,在利益双赢、责任共担的前提下,集生产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为一体的教育流程,其内涵为校企一体办学、学产一体教学、学做一体学习,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工作经验证并举,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三三制”模式。

  目前,在浙江工贸职院创办的“浙江创意园”内名企汇聚,入驻的30余家企业借学院资本优势攻坚克难,总产值超亿元,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而学院依托名企产业平台,在培训师资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体验创业和就业,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情愫。在“园区化”的平台上,骨干教师兼任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专家兼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都已成常态化,“园区化”育人体系日趋成熟。更可喜的是,学院各二级院系在园区都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就业实验中心,并实现产学进园区、理论课程教学进园区、教师进园区、学生进园区。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开放办学形式,使园区内诸如专利工程师班、思珀广告人班、葡萄酒班等专业方向的订单班不断涌现,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社会服务的“宽度”

  2013年年底,由浙江工贸职院教师郑央凡带领的师生团队创作完成的一幅宽4.4米、高3.8米的大型瓯塑壁画《雁荡秋色》,正式“入驻”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在美术人才济济的浙江,浙江工贸职院能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标志壁画“海选”中胜出,绝非偶然。

  浙江工贸职院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没有专业边际的,社会所需就是学校所为。瓯塑瓯绣是温州独有的文化艺术,由于制作的手工化程度高、技艺成熟期长、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强等原因,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专门招聘了瓯塑瓯绣大师,拨资金成立工作室,通过选修、讲座、作品展览等方式进行广泛推介,并开设专业培养人才。经过多年的培育,瓯塑瓯绣成为学院的品牌,在温州颇负盛名。

  社会服务的“宽度”,完全取决于学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正是勇于为社会担当的自觉,使浙江工贸职院的发展轨迹中有许多表面上看似不合教育常理的事,如成立风险投资研究院、创办刘基文化研究所、举办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等。其实,学院的精明之处就是善于在不合常理中找到“合理”。温州民间资本雄厚,但社会投资市场变化多端,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扶民企合理、理性地投资,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一所职业院校承担此项工作虽力量单薄,但社会确实迫切需要,许多行业企业都在期盼,因此学院与国内大院名校合作共建了服务平台,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而对于高职院校引进地掷球项目和举办世界锦标赛,很多人对此都感到疑惑和不解,但学院坚守特色并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国地掷球世锦赛金牌零的突破,浙江工贸职院地掷球队代表国家蝉联四届世锦赛冠军。学院认为,体育是一个包容性极大,可以给学生足够创意空间的领域,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与爱好。同时,体育运动强调的团结合作、坚忍不拔的精神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素质,体育运动更能生动地教育学生直面人生和事业。

  由此可见,无论是风险投资研究院还是地掷球项目,其教育意义均非同寻常,不仅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有益于服务社会。这也正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所在。(作者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专家点评

  高职教育的“本色”

  ■石伟平

  技能人才培养的通则中离不开实践实训,这是由技能技术的生成机理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教室里传授,而技能技术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真正获得。因此可以说,职教与普教在人才培养路径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职教的专业化教学是由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交互完成的。社会课堂在技能人才培养中所担负的责任是职业化认知的培育、专业化技能的训练、技术化能力体系的形成等。按学界的理论阐释,技能人才是“应知应会”型人才,社会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担当“应会”教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实施“应会”教育的主要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包含着职业教育的理念,也体现为一种教育的方法,是职教“本色”的彰显。“应知应会”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高职教育才是完整的、有效的教育。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定位,决定了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地方发展实情,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政产学研市”的有机融合,通过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在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浙江工贸职院是位于温州这样一个民营经济策源地的一所省属高职院校。该院秉承温州人创新创业的品性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立足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创造性地将“政产学研市”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贯通于学院办学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以教育服务为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同步转型。

  从体制着眼构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结合。浙江工贸职院从生态系统来阐释校企一体化,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两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成为校企合作的“结点”,彼此深度融合,其理念和思想富有创新性。

  当前,产业发展与高职发展之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导致学校专业与行业职业分裂、学校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学校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诉求不协调。如何从体制上破解,浙江工贸职院的做法是通过“园区化”构筑合作创新平台,通过发展行业新技术和新集群,建立新课程开发、新专业设置、新质量评价的体系;以“园区化”为平台、产业为先导、企业为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全方位深化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该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职教所合作试行项目式课改,多年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制机制,如建立教学生产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构、专业队伍共建、校企利益共赢的一体化目标,依此还探索了课程范式项目化、课程组织多样化、课程实践生产化、课程成果产品化的一体化课程,形成以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正是因为有长效的保障体制,该院才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成了教育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

  根据学校特色定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政府主导的“向度”思考很重要。职教与普教不同,职教的产品终端在社会,高职要发挥服务和引领的职能作用,必须首先融入地方的建设,把准着力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高职如果没有高校研究和高校文化的“高度”,自身就会底气不足,社会的认同度也会低,这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短板”。浙江工贸职院依托职业技术做“高度”文章,从创新创业突破高职“软肋”,从校企文化和教育服务打造学校品牌,这是成功之举。

  高职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重要的目的是协同育人,但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中并不少见。该院做法有效,关键是将协同育人建立在“利益多赢、责任共担”的体制上、建立在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平衡上,使协同性有动力也有压力,彼此信任诚心合作,育人最终落在实处。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换位,用学校服务社会的“宽度”赢得社会的“信度”,这个思想独具匠心。很多高职讲校企合作,多从企业应该为我做什么作为思考的逻辑起点,结果往往是一厢情愿。该院本着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不拘于专业,也不只关注眼前利益,主动挖掘学校潜力为社会担当责任,从而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观察

  “因地制宜”和“水土相适”

  ■本报记者 钟伟

  研究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四度”,并将此提升到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并不牵强。

  产教融合中的“产”可以理解为“生产”或是“学做”,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形态;“教”是教育教学,泛指实践教学活动及内容;“融合”则是对两者交互的要求,是“生产性学习”与“学习性生产”、“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的有机结合,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根本要求。“产”与“教”要融合,前提是两者要有内在的关系,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专业性与生产性、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生产技术的相关和联系,这是对“产”“教”内容和方向的规定。同理,校企合作也要从三个维度思考:学校给予企业的服务能力、企业担负育人的教育能力、合作对于学生专业化发展的能力。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长效运行机制,它需要科学的治理体系和较强的治理能力,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

  浙江工贸职院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的“四度”中,“向度”是支点,“两合”不能离开政府指导和支持,是体系建立和推行的重要保证;“高度”是资本,是学校推行“两合”战略的“本钱”,用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说话,行业企业最看好;“深度”是内涵,“两合”不是走形式,更不是凑热闹,利益多赢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并重并举;“宽度”是外延和拓展,实质是效益的最大化,“两合”的时空无边际,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不能单纯跟着企业走,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引领作用,以“为”争得有“位”。“四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