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李前宽:期待“中国特色、北京风格”的电影节
——访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
//www.workercn.cn2014-03-27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奖杯镀金过程

  本报记者 钱 力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又将启幕。在前三届的基础上,组委会称,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更加突出品位、突出风格,办出“北京特色”。

  与世界各大知名电影节相比,且不谈规模、影响力,仅就“年岁”而言,北京国际电影节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孩。它应如何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国际电影节副主席李前宽。

  作为操办过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并且与世界20多个知名电影节主席有过交流的资深权威电影界人士,李前宽表示,北京举办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就是要办出“中国特色、北京风格”,体现独有的价值取向。

  从“季改节”到“天人合一,美美与共”

  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步步成熟,不得不提当初的“季改节”。第一届创立于2011年,为了规避国内“节”太多的局面,当时的叫法是“北京国际电影季”。“这个‘季’,我怎么看都觉得不顺。首先这个说法是不通的,电影周的时间是一周,电影月是一个月,按此推理,电影季可不就得持续三个月了?其次,要真正和国际电影节接轨,必须更名为‘节’,设立评奖及常设机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好作品和优秀电影艺术家来到北京。”李前宽在给领导的信中提出三条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复,并最终获上级领导同意。

  在其不断推动下,2013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正式启动了天坛奖评奖单元,并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又兼具民族与民族之间电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补生辉,增添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文化内涵。“在各大电影节中,主竞赛单元是最受瞩目和最具影响的,可以说,评奖的水准直接决定电影节的水准,评奖的影响力直接决定电影节的影响力。‘天人合一,美美与共’这八个字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经常讲要建设和谐社会,我希望在电影资源的开放共享上,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李前宽表示。

  推动创立中国电影博物馆、电影频道,以及推动北京国际电影“季”改“节”的评奖,成为了李前宽迄今回忆起来还津津乐道的为中国电影做出的三件大事。让他欣慰的是,三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由第一届42个、第二届54个增加到第三届69个,年增长幅度保持在30%左右,实现了多国别、多题材、多风格样式和高艺术质量,展示了世界多元电影文化魅力和各国电影风采,为各国电影机构、电影人、电影爱好者搭建了观摩洽谈和借鉴交流的平台。

  电影节要突出交流、创新

  李前宽认为,在追求高端性、国际性、专业性的同时,还应注重让电影节真正办成一项电影界的节庆与狂欢,增进国内外电影人的交流互动。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明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恰逢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也是世界电影诞辰120周年,打造“北京金色大厅明星舞会”,营造中外电影人联谊平台;二是增设“大师讲堂”,搭建向大师学习致敬的环节;三是奖项的设计,在“一老一少”上继续下功夫,一方面颁发奖项给对电影节有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另一方面增设最佳新人奖,鼓励新人创作。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城市的电影节都已成为市民与旅游者欢庆的节日,在丰富市民生活、塑造城市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李前宽认为,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而电影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尤其要通过扩大市民的参与度,通过电影节的平台,引领观众的观影品位,在广泛、深入、持久地促进电影交流的同时,推动电影的文化传播和消费。

  记者还获悉,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注重追求更好、更务实的办节效果,力行节俭办节。开幕式将突出电影元素,减少文艺表演,以放映开幕影片丰富开幕式内容;组委会还取消了官方酒会。“既然要办,就要办得精彩、风光,像一个节日。该花的钱还是得花,主要是不能乱花,得花在刀刃上。”在李前宽看来,资金不够的部分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找回来,通过广告、赞助等形式,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着力点在于与中国电影齐头并进

  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把电影说成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李前宽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总理带出去的就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了外国观众的喜爱。“通过电影节来扩大交流与合作,更容易摒弃成见,消除戒心,建立信任。”李前宽说,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希望能够为开阔中国电影人视野、加强中外电影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只要我们的片子过硬,就可以交流输出,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

  与此同时,李前宽也坦陈自己的担忧:“搭台固然重要,核心是中国电影到底怎么样。电影节的影响力与一个国家自身的电影实力密不可分,但中国电影现状是佳片少、烂片多,时不时地有黑马,却没成群。”在他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活跃,且分布不均衡。相比较而言,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能够保持每年创作生产1000部电影,不仅由于它有着充满热情的创作群体,更因为它已经拥有了一个热爱本土电影的稳定观众群。“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但是,宝莱坞产量高,烂片也多,因为长期不看好莱坞以及其他国家的作品,观众的品位已经相当弱化了。”在李前宽看来,一方面需要鼓励年轻人立足本土题材进行挖掘、创作,另一方面也不能坐井观天,应该向国际优秀电影人学习。

  “中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前宽说,目前全球有14个国际A类电影节,任何一个都是“以我为主”。北京国际电影节也需要更有中国特色、北京风格。“但是我们对中国电影不能急,对于中国办好电影节也不能操之过急。世界上知名的电影节已经很有年头了,处于起步阶段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发展前景很广阔。我们需要更好地呵护它、引导它、鼓励它继续健康发展。”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