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介晓磊:“转型”之后
——对话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
//www.workercn.cn2014-06-19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备受社会瞩目。前不久,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的首届产教融合战略发展国际论坛上,黄淮学院的转型经验备受关注,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本科院校一下子声名鹊起。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短时间内成功转型,并发展得很好?在兄弟院校都转变思路的背景下,黄淮学院又将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引领发展?

  初次结识介晓磊,是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期间,他热情激扬地向记者介绍黄淮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一口“河南普通话”的他,宛若邻家大叔般亲切。

  “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中原腹地漯河市的介晓磊,童年时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当时家喻户晓的河南豫剧《朝阳沟》中知识青年拴宝、银环上山下乡的故事,让介晓磊对“农业技术员”这一职业充满了向往。也正是在这种憧憬之下,1980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经历。

  毕业后的一次回家探亲,介晓磊发现发小们的人生之路已经产生了重大分异:有的打工挣钱,有的耕田守家,也有的串走江湖,还有的锒铛入狱……“人生的路有很多,只有读书求学,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路。”这种认识,激发已经有稳定工作的介晓磊继续学习,考研、读博深造。直到今天,读书仍是他最大的爱好。

  “一介草民,开源躬耕。”这是介晓磊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自我勉励:“生活中,我就是一个普通百姓,在家打扫卫生、收拾家务,坐公交车去菜市场买菜,低调朴实做人。但在工作岗位上,我的身份是校长,就要高调做事:一心一意为学校发展努力,鞠躬尽瘁、勤读立耕。”

  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打开转型“总开关”

  一所高校在成长中要想获得健康发展,就要首先搞清楚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去?”面临“生存追赶”式发展的困惑,一场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让黄淮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性质、定位和发展路径。

  教育在线:据了解,黄淮学院是在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民办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且较早地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理念。转型,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介晓磊:2004年5月,黄淮学院正式成立。由于它的历史短、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矛盾多、困难大,可以说是个“早产弱生儿”,与全国200多所同种类型的学校竞争,面临巨大压力和生存困境。

  2010年10月,我从一所老牌的高职院校来到黄淮学院当院长。我们通过对学校升本以来的办学历史和经验进行反思后发现,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国内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或技术型本科高校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而兴起的一种高校类型。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当年12月,校党委研究政策,制定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本科高校作为学校发展目标。学院转型发展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

  教育在线:好的发展理念固然重要,但如何将顶层设计推广实施,变成全体教师职工的实际行动力?

  介晓磊:在我眼中,世界上有两大难:第一,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合法地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第二,把自己头脑里的思想,装在别人的头脑里,并得到对方的深度认同。

  “应用型人才怎么培养?企业的就业岗位需要劳动者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困难的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何把学校的顶层设计转换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是最关键的,也是很难的。2011年开始,黄淮学院围绕“转型”这个话题开展了一场深入持久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并为之专门建立了网站,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邀请教育部相关领导、行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组织领导班子深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学习经验。教职工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认识的统一,成为学院转型发展的“总开关”。

  转型改革,果敢亮剑,实现自我突破和蝶变

  “要加快黄淮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走一般高校追求学科建设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面向市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教育在线: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介晓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学校发展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转型的成与败。地方高校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接了“地气”才能有“底气”,只有突出服务地方性、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才能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与社会资源。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蝶变、超越、脱胎换骨的转型与提升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

  教育在线: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怎么审视学院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定位?

  介晓磊:学校要与地方建立互动发展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在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中,得到各级政府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学校在破解发展难题、融入地方建设上有更便利的条件。比如,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驻马店市政府对黄淮学院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双师型”教师实行特事特办,增加人员编制,同时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在校企合作方面给与经费和政策的倾斜。

  教育在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历来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你觉得如何提高学校与产业合作的契合度?

  介晓磊:高粱面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后揉搓能变成杂面。但校企合作却不像“和杂面”这么简单,因为两个实体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单位。之前,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主要是学校无法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无法提供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两者能够融合发展,互惠互利,那么合作就能一拍即合,水到渠成。

  站在“二次创业”的新起点,“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6月29日,将是黄淮学院升本揭牌十周年纪念日。在此时间节点上,介晓磊及学院领导班子又将目光锁定在下一个十年:学校将继续发扬“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学院精神,进行第二次创业,在新的谋划和挑战中,向“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大学”进军。

  教育在线:在首届产教融合教育发展论坛上,黄淮学院的转型经验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赞扬。你也说,学院也迎来众多的兄弟院校前来参观,这对学院发展带来什么?

  介晓磊:是机遇,同时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我们知道,很多学校的发展基础、办学条件和外部的产业发展环境,要比我们好很多,在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旦大家都转变了思想观念,都在高劲头地向前冲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在哪里?黄淮学院能否一直保持在这支队伍中的发展势头?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紧迫的是要坚持特色发展。我们要认真地超越自我,创造价值。当前学校正处于改革攻坚,加快提升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失去现有的来之不易的地位。

  教育在线:在未来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期待学院有哪些突破?

  介晓磊:未来,我们力争在创新学校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重点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全程、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

  另外,发展壮大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强力推进校企、校地协同,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寻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新突破。如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水平,与中原经济发展建设、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是学院发展面临的时代命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