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www.workercn.cn2014-04-01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刘彦昌

  群众工作是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今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面临着改进和提升的新要求,而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必须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认清群众工作的当代走势

  目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传统到现代过渡中的问题。从一方引导一方转向对等互动的主客体关系等,给群众工作主体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关系,必须从认识这一走势变化入手。

  从工作要素考察,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客体向公民转换,对党的要求“严格”了。改革开放前,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传统意义上的群众,突出特点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他们对执政者的要求不高,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挑剔也不多。只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了事,他们就给“加分”,甚至感恩戴德;一些不好办的事党组织可以不做,群众也会谅解,通常不会因此指责党组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群众不同于以往,主体意识更强,对执政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执政者做事,群众认为应该,并不会因此原谅执政者的其他失误,如果该做不做或做不好,群众就不满,就会批评执政者不作为或乱作为,就要“减分”。二是人们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更着眼于对实际利益的考虑。以往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是有理想信念作支撑的,工作主体因对理想的坚信而甘于全身心地投入,自觉认真地和群众实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对象因为相信党的理想描绘,能够放弃自己的一些当前利益,接受党和政府的主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个人利益的考虑趋强。工作主体的奉献情怀和投入意识趋弱,从党的事业角度考虑问题少了,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多了,群众观念逐渐淡薄。工作对象对党组织的宣传、号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深信不疑,有的甚至不把其当回事。三是主客体边界模糊。改革开放前,群众工作的主客体是清楚的,工作的主体相对稳定,角色明确,责任也明确,这使工作开展起来相对简单。一般说来,那时的工作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其中主要是党员干部,工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和群体构成的日益复杂,群众工作主客体的边界趋向模糊不清,本来应该是工作主体的党员干部,有时候、有些情况下不仅不以主体身份出现,反而成了工作对象,这在环境类群体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无疑使群众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从工作内容考察,变化的突出表现是:由动员参与为主向化解利益矛盾为主转变。毫无疑问,动员群众参与党的事业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不变主题,但在具体表现上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当今的群众工作和传统的群众工作相比较,可以发现,就其涵盖范围看,正由以往的政治引导向目前的利益协调扩展;就其工作侧重点看,已经由以吸引、动员群众为主转向以化解利益矛盾为主。当然,以往的政治动员也会触及群众的利益,让群众作出某些利益付出,但这种情况所占的份额不大,基本保持在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动员群众参与党的活动靠的是鼓舞人心的举措,同时党组织在这些利益面前又往往相对超脱,因此那时利益纠结不能说没有,却不怎么突出。而目前的情况是,群众的公民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意识也随之提高,各种利益纠葛、利益冲突已经成了当前群众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其中的不少利益纠葛,常常与一些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政策、政绩有关。考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不少时候有些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还往往是利益关系的当事方。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群众工作主体和群众沟通的难度加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只能以不很超脱的身份面对群众,在化解利益纠葛时,几乎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把握群众工作的基本要领

  当前,群众看党员干部,正从当初不怎么介意身份,能够亲如一家,到注意身份的区别,把领导干部放在执政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看待,期望值更高,要求也更严。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把握四个要领。

  一是把清廉作为基础。清廉,古往今来都是群众对执政者的期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群众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对国外政府清廉状况的了解,在这方面群众对执政者的要求已不同于以往,对各级官员的要求更严格了。据《人民论坛》的调查,党的十八大之后,公众在这方面的期盼更明显。问卷显示,公众对地方大员的最大期待中,清廉(占80.3%)、为民(67.1%)、务实(58.9%)位居前三,超过了奉献、带头、有德、有为等。说明当今群众对官员的清廉,比能不能干成事看得要重,其要求也是从官德的底线着眼。大量的实践也告诉我们,自身清正廉洁,才能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对这样的干部的认可度才会高些。由于没有私利,在做群众的工作,特别是让群众放弃某些暂时利益时,群众的提防心理就不那么强,话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

  二要切实转变作风。作风体现立场和情感。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领导干部不同的做派,在社会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领导干部作风正,才能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不可否认,长期执政和法定的执政地位,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一种麻木感,原来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紧迫感不明显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管理”群众的思维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强化,自身的利益意识也在不断滋生。从工作客体看,当年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情感也正因此而悄悄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党群关系隔膜,一些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下降,群众工作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受到干扰。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重点放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正是对这种变化的准确把握,是对化解之道的正确选择。

  三是以真情换信任。一些群众对政府缺乏信任,遇到问题信小道不信正道,动不动就采取“对抗”方式,是很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按照我国的社会政治架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目前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利益矛盾,基本都不是对抗性矛盾,处理这些矛盾也主要应该通过沟通、协调的手段来化解。但实践中,不少地方,因某种因素诱发,这些原本非对抗性的矛盾却以“对抗”的形式出现,成为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这使群众工作变得复杂,工作的难度陡然加大。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情是一个重要法宝。这真情在目前尤其需要耐心来支撑。这是因为,信息化导致生活节奏加快,对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群众工作的主体还是客体,往往都缺乏沟通的耐性。

  四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做群众工作,是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在长期执政环境下,群众对领导干部,对党组织和政府组织,主要不是看你说了怎么,作了那些承诺,而是看你干了些什么,看做这些工作的实际成效究竟如何。任何人都不要试图糊弄群众。因为,近年来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问题上,群众比有些党员干部知道得更详细、思考得更全面。不要有做做样子就想了事的念头。群众的很多意见和不满,并不是成心给组织和领导找麻烦,而是起于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其实,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些实际困难,没有理由不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

  完善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组织的倡导、主体的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老生常谈的窘境。针对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特点和我市在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切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需在总结我市群众工作的经验,借鉴其他城市探索的基础上,完善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情民意调处机制。一是建立基层社情民意接待站。乡镇(街道)、村(社区)层面,推广海曙区白云街道经验和江东划船社区俞复玲工作室等做法,把“两代表一委员”在基层设工作室,上升为一项制度。以驻点机关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为骨干,建立社情民意接待站(室)。同时组织开展“进门入户访民情”活动,面对面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二是完善群众意见处理机制。整合全市窗口服务、热线服务、网络服务、站点服务等长效服务平台,借鉴象山县“民情会办中心”模式、镇海区“网络问政”模式、宁海县“群众事马上办”模式,建立全面整合、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群众意见解决平台。三是发挥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的作用。为迅速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及时了解事关民生的政策措施出台前群众的反映,了解重大事件发生时群众的思想动态,建议借鉴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经验,培育和发挥好第三方社会调查组织在了解社情民意方面的作用。

  完善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团队。在现有的基层服务团队基础上,上推到市、县两级层面,健全完善专业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技术部门下派的法律顾问、农村工作指导员、法治促进员等,以及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中的专业人士参加,发挥“81890”民生服务、110社会联动等平台作用。二是健全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发挥党建优势、政法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网格化的工作格局,网格员和服务团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格内群众上门走访、沟通交流,广泛收集民情并即时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对服务对象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和多元化、人性化服务。三是维护好重点人群的利益诉求。当前要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股份制改造、“非转农”户籍等群众关注问题,重点办好就业、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实事,真正使群众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完善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机制。一是加强对党政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进行专题培训。除了进行宗旨、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等内容的教育外,要着重进行政策法规教育,防止在群众工作的具体过程中出现“雷语”;同时进行群众工作的技能培训,集中研究新时期宁波群众工作的特点和所需要的新方法,定期交流群众工作的新经验;对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培训,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展开,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群众满意的服务队伍。二是提高教育引导群众的能力。把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对群众中的不良思想倾向,要积极引导,使其融入改革发展大局;根据党委政府工作的部署,预判社会可能出现的反应,提前介入;改进教育引导的方法,减少党组织直接教育引导的分量,除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定精神、本地区工作思路和决策等内容外,其它引导应交给社会和群众自己,把功夫花在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上。三是提高群众工作实践能力。提高机关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进一步落实新进公务员队伍基层挂职制度,参照机关干部每五年轮训规定,建立处级以下机关干部每五年一次基层挂职制度,提高中下层干部的基层工作历练。

  完善群众工作检查考核机制。一是领导带头开展群众工作制度。建立“逐级联系、全面覆盖”的上级部门直接联系基层工作的体系,确保各级领导都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乡镇、企业村(社区)和网格,每个部门有直接联系的乡镇、企业、村(社区)和网格,明确任务、厘清责任,并将联系基层的时间细化,确定每年、每季、每月的最低联系次数,进行常态化督查检查,实现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群众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建立群众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把党的群众工作的最终评判权交给群众。党的群众工作评估内容的设置,要尽量全面,评估不仅要看群众工作的客观条件,也要看群众工作主体的主观努力程度;不仅要看群众工作的具体过程,也要看群众工作的最终结果;不仅要看群众工作的数量,也要看群众工作的质量等等,防止以偏概全。三是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把干部在基层的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自觉置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才能使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具有全社会参与、全社会监督的外在压力,用压力激发转变作风的动力。

  (作者为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