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杜 博//www.workercn.cn2014-08-08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古罗马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自己的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演化成西方政治学的一个经典论断,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意指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投射到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中国社会,这一定律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得到过印证,而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也成为亟待各级政府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规范公权力:一“信”胜千金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塔西佗陷阱”的根源所在,即是政府失信于民。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行政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简言之,就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一种能力。

  自媒体传播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个别社会公共事件中基层政府的应对失当,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当公权力被聚焦于“放大镜”和“镁光灯”之下,任何一丝瑕疵都会被捕捉、讨论、传播。于是,民间舆论场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继而对政府尽心竭力为百姓所做的大量工作产生怀疑,“塔西佗陷阱”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目前,虽然我们远没有走到“失信于民”那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任由社会公信力流失,政府将面临滑入“塔西佗陷阱”的危险。因此,规范公权力运行、提升政府公信力势在必行。

  二、锤炼舆论引导力:培育 “互联网思维”

  在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具有复杂性、不易控制性和多变性,网络舆论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评价褒贬不一,给政府公信力提升带来难度;另一方面,网络也不断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开辟新的途径。身处信息洪流之中,必须激流勇进,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力。

  互联网思维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不是罔顾事实与常识的信口开河、雷人雷语,企图瞒天愚民,而是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事实,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确保不被非理性的声音先入为主、歪曲消解,这也是政府尊重与保护群众知情权的责任所在,更是建立政府与群众互信的前提要求。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一种与群众建立互信的平台与机制。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微博问政”、开通政府官方微信平台等措施,积极发布政务信息、及时廓清谣言、主动与群众交流互动,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赢得了群众的赞赏与信任。

  三、重塑政府公信力:远离“塔西佗陷阱”

  公信不立,患莫大焉。当前,我们亟须正视“塔西佗陷阱”现象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在制定政策时,了解群众所盼、所忧、所急,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使决策更加顺民心、合民意;在开展工作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做表面文章,诚心诚意惠民生、办实事;在评估成效时,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让群众不再莫名其妙“被代表”;在回应群众质疑时,不推诿、不逃避,厘清责任并勇于改正,树立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惟有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才能远离“塔西佗陷阱”,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